美文网首页
庄子不装(安读《庄子》第三篇)

庄子不装(安读《庄子》第三篇)

作者: 安歌林 | 来源:发表于2018-03-28 17:26 被阅读0次
庄子不装(安读《庄子》第三篇)

内篇之三《养生主》

《养生主》共分三章,主旨是颐养精神的根本在于顺应自然。

此篇虽然篇幅短小,可是当中的许多词句和寓言故事都是耳熟能详的,下面逐章划重点。

第一章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对第一句有深深的感触,因为,师长以之“欺”我久已。当年,老师和长辈总是引用此句“激励”我们,说要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可是从来就没提过庄子还有后一句话,用有限追求无限,迟早玩完,明知如此还要干,死定了!不过,我们当然不能凭这两句就认为庄子主张不学无术,要正确理解庄子的原意,他说此话时是有独特的历史背景的。一是,庄子所处的年代,读书人想找书(以竹简书为主,后来出现了便于携带的帛书)来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远远没有现在那么便利。首先是需要费心费力去找,然后会面对不同的文字(可见秦始皇统一文字对读书人来说应是一件大好事),以及抄书时出现的各种错漏。另外,当时读书的氛围是要读大家、读经典、读“原装正版”,要细究作者是谁、有什么背景、在什么时候所著、有谁为本书添加了评语或者注释等细节,要避免读破书。二是,当时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言论既有大家主流,也有衍生出来的旁门左道。如果一个人读书不随大流而循小道,那么他的最终结局就是不入流、没出息。所以,通过这两点背景,我想庄子的原意是让大家花时间读精品,否则会伤神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前半句说做好事不留名,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庄子一直反对追求虚名。后半句说做坏事不受刑,这个说法就有点“意思”了,难道说庄子警告大家不要去做会被刑戮的坏事,而不被刑戮的坏事就可以尽情去做吗?我个人认为,后面这半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和它字面的解释恰恰相反,庄子是在告诫大家不要去做坏事。我的理由是:一方面,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许多法律是不公布出来的,当权者的想法是“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不公开就可以避免被人刻意钻法律漏洞。所以,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法,最终可以由官大的人说了算,人治明显强于法治,所以,只有不做坏事才是最安全的。另一方面,我在第一篇也已经说到,庄子的言论只是针对君主、诸侯、大夫、士等阶层的人说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权势之人所犯的罪行基本就是结党营私、谋逆篡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导致各国之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所以,庄子是在告诫他们千万不要去做这种坏事。

缘(顺、沿)督(督脉)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xìng),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中医也好、道家也好,他们都认为人活着是有阳气在身体里起作用,而充盛阳气的穴位,都可以在督脉上找到。所以,庄子才说要特别重视督脉在养生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

庖丁解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典故,很多人都赞同的一点是,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在说应当如何解决矛盾,这是它的社会意义或者说现实意义。既然这篇故事放在《养生主》里去说,我现在就只说它在养生方面的启发。首先,遇事不要怕,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不拿正眼瞧它,只动心思,行动随心而行。其次,做事不要慌,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找准时机、把握住关键就出手,做时讲究章法,遇到复杂之处则胆大心细,不急不躁。最后,完事不显摆,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我想,庄子已经借庖丁之口,把如何在工作中修性养生,说得很清楚了。

第三章

人之貌有与也。人的样貌是天给的,养生是要养精神,与外貌形体没有关系

神虽王(wàng,古时没有“旺”字),不善也。囚笼里的玉衣锦食永远比不上自由自在的风餐露宿,神情再旺盛,也感觉不到快乐自在。

适来,夫子(即老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生当立、死当睡,一切安于天命而顺应变化,哀乐的情绪就不会侵蚀内心,(道家称之为)宇宙万物大化不息。

最后想说说“养”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养字的左边是个羊头,右边是一个拿着棍子(有说鞭子)的手,这说明羊很早就被古人畜养。在篆书里,养字是羊字在上、食字在下,说明古人的食物里是有羊肉的。可见,羊与养的关系可不一般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不装(安读《庄子》第三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cy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