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保罗布鲁姆,在“世界上最聪明的网站”Edge网站上提了一个年度问题: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没人注意的时候,对陌生人特别友好,而我们其实什么也得不到?
这是我在upday里小荻老师学沟通的第二堂课的导语,她在里面阐述了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
![](https://img.haomeiwen.com/i837561/23e60a371690f7b3.jpg)
自我防御机智是由精神分析心理学费罗伊德提出,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性格、脾气、实力还有威胁的程度。
如果一个女孩子独自走夜路,这时候有个年轻男士过来问路,要远比一个老人家问路带给她的戒备感更强,所以下意识的也就会更友善,以防一言不合就出状况。
在“孕妇装病骗女孩回家惨遭杀害”事件中,女孩对孕妇这种弱势群体会下意识的释放善意,这是一种本能,来自我们从小的教育。
所以如果这种友善没有得到友善的回馈,我们就会很失望,马上对这个人产生一些评价,影响我们的思考和决策。
![](https://img.haomeiwen.com/i837561/c372b4e292dc8884.jpg)
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篇文章《搭了我大半年顺风车的同事把我拉黑了》。在朋友圈很火的一篇文章,我当时也转载了,然后发表了一点个人意见,我是这样说的:我个人觉得人不分等级,而是个人认知差异。不能因为个别案例及行为,就以偏概全。我还是相信世上好人多,会感恩的人多,所以相信美好吧。
在这篇文章里,我看作者列举的例子也是很生气的,但我想说的是:
诚然是有这种不懂感恩的人在,但是所有的被资助的学生家长都是这样吗?这样否定之后,会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我同意作者“不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人”但我不认同“无原则的释放爱意”因为真的很难分辨出这一刻需要帮助的人是哪种人。如果在街上看到一个倒地的病人,如果不帮助会不会就是间接的刽子手?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观点,毕竟感同身受这件事真的很难。
但是我还想说:
也许我们被伤过,也许伤过别人,但是如果可以请再相信一次,如果可以请珍惜愿意被你伤的人。
如果可以释放善意的时候就不求回报吧,搭了你顺风车的同事也许也在车上倾听你的牢骚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837561/6ad6af776253ae1b.jpg)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知道世界上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了。谁的成长没有点伤,谁没经历过痛呢?
但是,我还是希望:
我们可以和好友推心置腹;
遇到喜欢的人,我们还能勇敢去爱;
我们能最大限度的去帮助别人。
我们心中都充满阳光,当黑暗来临时,能用正能量把黑暗融化掉,做一个可爱的人。
最后以诗人约翰· 弥尔顿的话结尾吧。
他写到:“心是它自己的住家,在它里面能把天堂变地狱,地域变天堂。”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Day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