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读到《我是谁——意象对话解读自我》的最后一章第一节。这一节讲的是“善良者的悲剧”。里面列举的例子是《渴望》中的女主角刘慧芳和《篱笆女人和狗》中的女主角枣花。
对于“枣花”我没什么印象了。可是对于刘慧芳,我其实具体情节也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对她有很大的情绪——尽管当时我还很小。
我的这种情绪现在想起来就是憋得慌!我替她憋得慌——明明她可以有很多其他的道路选择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她却偏偏选择的是最让自己不舒服的一条路,还美其名曰:“善良”。
可是“善良”就真的意味着无条件的付出与牺牲吗?这样的“善良”真的能换来别人的爱吗?
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
我记得上大学心理课时,老师说过类似这样的一段话:“做善事也要量力而行,不然做得善事不一定会得善果。”当时的我并不是很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难道行善不应该竭尽所能吗?”
为了解除我的疑惑,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张三因为家里要建新房,钱不够,就向好朋友李四借钱10万。可是李四只有4万块钱。为了帮助张三,李四又去向王二麻子借了6万块,凑了10万给张三。张三拿到钱,开开心心的走了。当时的李四也挺开心,觉得能帮到张三,自己也有面子。可是没过多久,李四就发现自己把钱都借给张三后,生活成了问题。紧接着王二麻子的妈妈重病,急需用钱。王二麻子就找李四还钱。李四没办法又来找张三还钱。可是张三说刚借的钱就买材料和付工人费用了,没有钱还。还责怪李四,那么急着催他还钱,早知道不问李四借钱了。李四在张三这里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告诉王二麻子这个情况。王二麻子也很生气,说是现在母亲重病急需用钱。当初是信任李四才肯借钱给他。现在这样是害了他母亲没钱治病。李四陷入深深的为难和自责之中……
说完事例,老师还对李四做了心理分析:李四这种人是个在中国经常见到的“老好人”,总是担心拒绝别人就会把别人得罪了,别人就会不喜欢自己。他们这样的人缺少勇气,有一些和家庭教育可能有关系,父母管得太严,不让他们有自我的个人意识,更不允许他们为自己活,总让他们让着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要求他们牺牲自己。所以到头来他们也只会用这样的方式来去应对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冲突——那就是忍让和牺牲自己。
但是他们的忍让和牺牲自己真的能换来别人的尊重和关爱吗?
不!
正所谓“一碗米养恩人,一斗米养仇人”。如果说一开始你的忍让和牺牲还能让别人有所触动的话,到后来大家发现你对谁都是这样的时候,大家会把你的忍让和牺牲当成了理所应当。一旦你不这样做大家反而会说你变了!于是你更加不敢为自己的利益做主张。
弗洛姆说过:人必先自爱,然后才会真正的爱人,才会真正的为别人所爱。
在李四的故事中,如果懂的爱自己,告诉张三自己的困难。最终只把自己的4万块钱只借给张三2万块的话。那么张三一样会感激李四的帮助。同时,李四自己的生活不会出现问题。当王二麻子的母亲病重没钱治病时,他也可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王二麻子。那么故事也就有了另外一个结局。
心理咨询师遇到这样类型的人,可以让他们通过意象对话,来做坚持自己利益的训练。他们可以在枣花或者刘慧芳的故事的基础上做想象,让他们尝试用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来处理问题,看看新的行为方式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
坚持这样去做的“刘慧芳和枣花”们也许会发现,如果他们敢坚持自己的利益,他们的人际关系不但不会变化,反而会更好。
(我是吴宇仁,一个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心理学爱好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