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的第一项危害,是固化既有的成见。
对日本可能不宣而战,美国是有心理准备的。
早在1924年,美国军方就判断:
有朝一日美日开战,日本一定会先下手为强,袭击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基地。
美军只有提前布防,才能化险为夷。
到了1941年春天,美国陆海军联合委员会,又起草了著名的“彩虹5号”计划。
这份计划预测,日本在战争初期,会全力进攻美国控制的菲律宾,和英国控制的马来半岛。
美国必须咬牙挺过前半年,才能转入反攻。
站在历史后端,我们会发现:“彩虹5号”的准确度,几乎达到了80%。
就在珍珠港事件的同一天,日军的确进攻了菲律宾和马来半岛。
美国也确实是在半年的溃败后,才重整旗鼓,赢得了中途岛之战。
问题是,那漏算的20%,代价也太大了。
珍珠港一场空袭,直接把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摧毁了六成。
这在人类军事史上都是排得上号的。
为什么“彩虹5号”计划,没能预判珍珠港事件呢?
直接原因,当然是军事技术上的。
在1941年,用6艘航母奔袭千里,进攻敌方防守严密的基地,这是没有先例的行为。
美国觉得这种冒险是小概率事件,因此没有太在意。
但从更深的层次看,“彩虹5号”一直都是一份立场先行的计划。
它最重要的预设,叫做“先欧后亚”。
就是说,纳粹德国才是美国的心腹大患。
美国要把战略资源集中在大西洋,先打败德国。
至于日本,虽然气势汹汹,但早就被中国战场束缚住了手脚,后劲不足。
美国的算盘,是不向太平洋增兵,先用好手头已经有的资源,打防御战。
问题在于,防御战也要分重点。
是先关照陆军把守的菲律宾,还是重点保卫海军基地珍珠港呢?
在这个问题上,美军高层有着明显的倾向。
“彩虹5号”计划的定稿人,是大名鼎鼎的马歇尔上将。
他不仅是一位陆军将领,还颇具政治眼光。
马歇尔认为,美国统治菲律宾已有40多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放弃的。
陆军在菲律宾,修筑了大量的工事和机场,这些都是重要的战略资产,需要额外关照。
反倒是珍珠港,远在千里之外,日本人不可能直接占领,维持现状就够了。
换句话说,在马歇尔看来,菲律宾比珍珠港重要。
他在关注情报时,优先留意的也是菲律宾。
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斯塔克,对自己部下的情报能力很不放心。
太平洋舰队虽然每隔几天,就强调一回日军航母“下落不明”,情况微妙,但他们做出的推断基本都不靠谱。
相反,日本要进攻菲律宾的迹象,倒是越来越明显了。
入侵东南亚的日军,就集结在当时被占领的中国海南岛。
运输船在港口进进出出,无线电通信异常活跃,这些都太扎眼了。
它们强化了马歇尔的心理预设,那就是日军会重点进攻菲律宾,美国的注意力要集中到那里。
代表海军利益的斯塔克,拿不出实实在在的证据,只能附和。
于是,美国就在既定成见的影响下,漏掉了珍珠港这个关键的主战场。
而因为海军损失惨重,陆军的菲律宾也没能守住。
事后来看,日本大张旗鼓地摆出进攻菲律宾的架势,就是为了制造“噪音”情报,掩盖真正的第一目标珍珠港。
而这些“噪音”,刚好暗合马歇尔的成见,因此被大大高估了。
进攻菲律宾和空袭珍珠港,发生在同一天;“魔术”情报关于开战在即的警告,放在哪一个战场都合适,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噪音”的迷惑性。
决策偏差也随之产生了。
“噪音”信息的第二项危害,是干扰美国决策者的心理状态。
日美战争的风险,是渐进升级的,越临近12月7日,气氛越紧绷。
整个1941年,日美外交谈判经历了两次大的波折,一次是在6月,另一次是在11月。
每当外交谈判不顺,日本外务省都会给驻外使领馆发电报,宣称“最坏的情况即将到来”。
尤其是11月,日本外务省每隔三天就发一通电报,吆喝一遍“外交谈判即将破裂”,甚至连最后期限就定好了:
11月30日。这些电报当然都被“魔术”系统破译了。
但它们非但没能提高美国的警惕性,反而让美方觉得,日本人是光说不练。
当然美国并没有完全忽视“魔术”情报的警告。
6月和11月,珍珠港基地曾经两次进入战备状态,但战争都没有发生,这让美国人彻底松懈下来了。
尤其是11月30日这一次,日期都写在电报里了,还是太平无事。
事后来看,这其实是日本人的缓兵之计,要为空袭部队争取足够的准备时间。
但因为美国的决策高度依赖“魔术”情报,两次落空之后,他们对日本人的藐视心理进一步加剧了,觉得开战就是个“狼来了”的故事,会继续拖下去。
殊不知,日本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当美国人紧绷的神经刚刚松弛下来时,空袭珍珠港的飞机也起飞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