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作者: 超级赋能王张胜萍 | 来源:发表于2021-02-10 23:43 被阅读0次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意思是: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一样。”

    鲁国是周公的后代,卫国是康叔的后代,两位开国之主,本是亲兄弟。

    周公,姬姓,名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卫康叔卫封,姬姓卫氏,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故称康叔或康叔封。

    孔子那时候,鲁国是君不君、臣不臣;卫国是父不父、子不子。孔子视季氏、卫灵公、卫出公这些人为“斗筲之人”就是器量狭小的人。因为孔子生于鲁国,在卫国的时间又相当长,不好大张旗鼓地向对待冉有那样地批评他们。怎么办呢?

    孔子来了一句:“鲁、卫之政,兄弟也。”不动声色地对这两个国家的当政者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又到六点半了,我们还是来继续学习《论语》。在这里,首先祝大家过年快乐。

    按照惯例,我们要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昨天是学的论语第13篇第6章。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说的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即便是不发布命令,国家也能够顺畅运行。因为上行下效,大家都以你为榜样。

    如果本身不端正,总是说了不算,或者说一套做一套的话,那么即便是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这就是儒家和其他家的不同,因为儒家一直强调要以身作则,领导干部的个人修养非常重要,因为不管什么制度,最起码第一条就是人,人是最根本的因素。

    你不管是法令也罢,政令也罢,都需要人去执行。

    儒家就强调伦理道德,德治为基础,法治为辅。

    首先正民风,养成一个好的氛围,教化万民,而不只是一味的去要求下级,要求普通老百姓,你要如何如何怎样怎样,而首先从自身做起。

    孟子后来还有一句话叫:“民为重,社稷为轻,君次之”。就是以民为本,这是我们儒家一贯的思想。

    昨天我们讲了很多故事,都充分说明了这句话的重要性。比如说李广的故事,美国艾森豪威尔的故事,以及我们作为家长去陪伴孩子的故事,其实都能够充分地说明这一点。

    好了,具体的内容我们可以去听昨天的音频,或者看秋艳整理好的文字版本,这是经过我校对的,今天就应该能校对出来。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新的一章,第13篇《子路篇》的第7章。这一章很简单,好像是没有多少内容,但是我们要好好的去体味,其实还是意味深长的。

    先看原文。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意思就是,鲁国和卫国的政事,就像兄弟一样。

    如果单从这句话,你是看不出有什么感情色彩的。

    既可以说是一个褒义词,这两个国的关系非常好,政事也差不多,就像兄弟一样。因为鲁国和卫国的创始者,第一任国君,还真的是兄弟。也可以说在孔子那个时候,已经全变味了。

    鲁国是君不君、臣不臣,三桓当政,不管是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他们都说了不算,被架空了。

    而卫国则是父不父,子不子,做父亲的不像是做父亲的,做儿子的不像做儿子的,也是乱得很。这一点很相像,所以说还是像兄弟。

    不过这个时候的兄弟已经是变味儿了。具体怎么回事呢?我们来给大家讲讲故事,这样的话让大家对鲁国和卫国会有更清晰的认知和了解。

    首先说说鲁国。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因为身负重任就没有去上任,而是让他的儿子伯禽到的鲁国曲阜,在这里定都。

    而周公旦一直在朝廷里面辅佐武王、成王、康王。

    周公这个人不简单,如果说儒家有圣人的话,我们公开承认的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两个半圣人。

    那么周公是儒家,孔子之前的一个圣人叫“元圣”,他是西周的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的先驱,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采邑在周,因此叫周公。

    在武王死了以后,成王年幼的时候,周公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作者。

    周公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周公一生有很大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是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人物。

    再来说一说康叔。康叔是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的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故称康叔或康叔封,是卫国的第一代国君。

    周成王即位以后,发生了三监之乱,康叔是参与了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成为第一任国君。康叔赴任时,其兄周公旦作《康诰》、《酒诰》、《梓材》,作为康叔治国法则。并告诫康叔,务必明德宽刑、爱护百姓。康叔统治有方,很快使卫国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成为卫国和卫姓的始祖。

    这就是从源头上来说,鲁国和卫国真的是兄弟之国。

    再说说后来发生的历史沿革。我们都知道,就是鲁国有三桓,所谓的三桓,就是指的14代桓公(公元前711-649年在位),他的三个儿子及其后裔。按嫡长子继承法,他们只能享受采邑,另立小宗,应该听从大宗(公室)的领导。

    在采邑内,他们是高级的统治者。在国内,他们又被公室所领导。

    但是他们世代享受卿禄,子孙繁衍,干预公室,因而造成私家强而公室卑弱的这种情况,即孔子所谓“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局面。三桓中以季氏为最强,论语中曾经多次提过季氏。

    等到宣公下传三代到昭公,也就是孔子那个时候,三桓发兵攻击鲁君,鲁国公室从此就是名存实亡了。昭公是被三桓逼到国外流亡死去的,哀公回来复位不久就死了。

    再说说卫国。卫国卫灵公在位的时候,他其实还是能用能人的,比如说有个三个人,祝鮀,蘧伯玉,王孙贾,都是能臣。

    但是卫灵公本身没有一个当父亲的样子,弄出了很多故事。

    什么故事呢?卫灵公好男宠弥子瑕,此君聪而美。有一次,弥子瑕陪伴卫灵公游园。园中桃树果实累累,红绿相间,正是初熟时节。弥子瑕摘下一只桃子,吃了一口,把剩下的顺手递给了灵公。灵公几口便将桃子吃下肚,还洋洋得意地说,:“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这就是有名的“断袖分桃”中的“分桃”典故。不过,这热呼劲儿没多久就凉了,弥子瑕被灵公借故杀死(一说施以肉刑)。

    还有一个公子朝的故事。

    据说公子朝本是宋国的公子,孔子说过:“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公子朝就是孔子说的这个宋朝。

    宋朝在国内境遇一直不是很好,因此投靠卫国,当了卫灵公的男宠。既是男宠,铁定经常进出宫廷,因此认识了王后南子,勾搭成奸。估计是看到弥子瑕的下场,两人比较害怕加心寒,所以最后合伙叛变。把卫灵公赶出了卫国。

    公子朝和南子把卫灵公赶出卫国后,就坐上统治者的位置。估摸这两个人恐怕也是当宠物当惯了,当国君还不习惯,没多久卫国人就发动了叛变,把他们赶到了晋国,迎回了卫灵公。就冲卫灵公那个业务水平,还能被国人迎回,可以想象南子和公子朝的统治水平有多差劲了。

    卫国人可能是想:“反正都是受罪,还不如在正主下受罪好一点,至少听着像那么回事。”

    且按下卫国人的心态不表,我们来看看卫灵公,按说他遭此大灾,总该发奋图强了吧。不,大概南子和公子朝实在太美了,他居然不可思议地把南子和公子朝从晋国接了回来,继续过着左拥右抱,颠鸾倒凤的生活。

    当时宋国老百姓歌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意思是:既然已经满足了你们的母猪,何不归还我们的漂亮的种猪。歌中的母猪指的是南子,种猪指的就是宋朝。

    宋国的百姓大概不知道,人家卫灵公还没满足呢。  

    卫灵公的儿子蒯聩听到这歌谣如何能不羞怒交加,于是和南子相互攻诘,直到要杀南子,后事情败露,被卫灵公追杀,只好逃亡在外。卫灵公为了老婆要杀儿子,不但重色轻友,而且重色轻子。 

     卫灵公在位42年死后,孙子卫出公(前492-481年)即位,卫出公继位后,在外逃亡的父亲蒯聩回国与卫出公争夺君位(子路即死于此次内乱),赶跑儿子自己继位为卫庄公(前480-478年)。

    后来又经过一番内乱之后,卫出公(前476-456年)再次夺回君主之位,此是后话。  

    总之,当时的情况,鲁国是君不君、臣不臣;当国君的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当国君的样子。我们也以前讲过鲁昭公的故事,本来他被赶出去以后,季氏迫于舆论压力,想把他迎回来,而且认罪,你处罚我就可以了,只要不太过分,结果鲁昭公非要弄死季氏。你想你要把他弄死,他还把你接回来干嘛!

    结果鲁昭公客死他乡,后来的鲁哀公也是被流亡了。所以说整个真正的是君不君、臣不臣,没有这个正常的朝纲秩序。

    而季康子在的时候,为了提高收入,由原先赋税制,十抽一,也就是百分之十纳税,变成了百分之二十,甚至到百分之三十,民不聊生,国家混乱不堪。

    大家想一想,卫国不也是同样是如此吗?父不父,子不子,这种情况下他还能跑到哪里去啊?

    所以说是混乱不堪啊!

    孔子视季氏、卫灵公、卫出公这些人为“斗筲之人”就是器量狭小的人。因为孔子生于鲁国,在卫国的时间又相当长,孔子周游列国14年,其中有10年是在卫国居住的。虽然卫国挺乱,

    但是卫灵公这个君,还有他们底下的人,比如说蘧伯玉,孔悝等,对孔子特别好,所以他也没法多说什么,不好大张旗鼓的批评。

    所以就说鲁、卫之政,兄弟也,就是刚开始的时候建国之君,既是兄弟,又都能够同心协力治理国家,都是相当不错的。但到后来慢慢的都衰落了,都不是那回事了,朝纲紊乱了,民不聊生了。

    要说到这一点,其实不单是鲁国和卫国是如此。春秋那个时候,整个天下大乱,早就已经不复周朝当初的时候那种盛况了,基本上都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我们提到齐国,齐景公,只爱宝马,也没有什么实际权利。最后死了以后不多久,齐国就改姓了,原先是姜太公的后代,后来变成改成陈氏,陈氏为了避嫌又改成田氏。其他各个国家也是都乱糟糟的,都是非常混乱的情况。

    好了,今天这一章虽然内容不多,但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对鲁国和卫国两国的情况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所以说就讲了一下他们初创之君的故事以及发展的历程,以及当时的乱况,就告诉大家这个春秋的一个发展脉络。

    大家想一想,前段时间孔子还回答子路的时候,叫名不正则言不顺。他们现在名分都不正,都乱糟糟的,它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适从,大家还记得吗?

    好了,今天这章就讲到这里了,明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这章是孔子夸卫国的公子荆,说这个人特别容易知足。到底知足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们明天要再详细来学习和研究。

    好啦,我们明天早晨六点半准时相约在这里一起学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jl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