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学习得到《宁向东的管理学课》第219讲:报酬封顶 ▏为什么第二名的奖金要少很多的笔记
这一讲旨在探讨两个问题的底层逻辑:为什么越往上、薪酬应该拿得越多?为什么很多时候,为了防止相关的人拿得太多,要对他们的收入进行封顶?
1.为什么越往上,薪酬应该拿得越多?
你有没有注意过各种锦标赛、排名赛的奖金设置?比如
- 应氏杯围棋赛:第一名40万美金;第二名10万美金;第三名2.5万美金
- 联邦快递杯高尔夫比赛:第一名1000万美金;第二名300万;第三名200万;第四名150万;第五名100万;第六名80万;
- 全英羽毛球锦标赛:第一名30000英镑;第二名15200英镑;第三名5800英镑。
以上奖金设置,每向上多走一级,奖金之间的差距越大。奖金的递增设计,正是基于“按劳分配”原则:付出的多,得到的多。那同样是提高一个名次,为什么从第三名提升至第二名增加的奖金却与从第二名提升至第一名增加的奖金数额差距巨大?因为,同样是提高一个名次,背后所需付出的努力确是截然不同的。
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法则:边际回报递减法则。它是指,每多消费一个单位的物品,它所带来的回报是递减的。举例:一个饥饿的人,吃第一个包子时,这个包子所能带来的满足感是10分;吃第二个包子,这个包子所能带来的满足感是8分...吃到第五个包子时,这个包子所能带来的满足感可能只剩1分...
“边际回报递减法则”同样可以用以描述劳动力和回报之间的关系:
当其他影响因素都不变的情况下,每多投入一份努力,所获得的回报是边际递减的。
进一步举例:
比如小明要参加一门考试,假如不复习,他能取得40分。如果花10天复习,他能取得70分,也即在这十天里,平均来看,每天的努力都可以换来3分。如果他继续复习十天,可能会取得80分,也即在这个十天里,平均来看,每天的努力可以换来2分。假如小明现在的成绩是95分,那么,假如他继续复习十天,可能只会提高1分,这时,每天的努力仅会换来0.1分。
如果我们把每天的劳动都进行计价,如果一天的劳动价值300元,那么,对小明来说,当他处于40分水平时,每提高1分,需要花费1/3天即可,也即100元;当他处于70分水平时,每提高1分,需要花费1天,即300元;当他处于95分水平时,每提高1分,需要花费10天,即3000元。
直观可见,越往上,虽然进步的幅度看似一样,但背后需要的努力却是递增的,也即劳动力成本是递增的。因此,与“边际收益递减法则”相对应,在给予激励性报酬时,就要考虑“报酬上的边际递增原则”。如果要鼓励精益求精,越往上,报酬之间的差距就要越大。
只有拉大回报上的差距,才会有人愿意在极致状态下,还坚持努力。
2.为什么要设置报酬封顶
这个问题看似与第一个问题有矛盾,我们鼓励精益求精、鼓励极致努力,为什么还要给奖金激励设置封顶?
这里的考量是:
如果业绩表现好坏和一个人的努力程度高低完全正相关,也就是,除了个人的努力外,没有其他任何因素会影响到业绩表现,那么就没有报酬封顶的考量。可是,在现实世界里,业绩的好坏,除去取决于努力程度,还会受到运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比如销售人员如果运气爆棚遇到一个土豪客户,那么,无需努力就可以取得很好的业绩,进而获得很高的奖金。那么,所谓的奖金事实上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所以
设置报酬封顶制度,或者在报酬合同中写上类似的条款,是为了防止业绩因为突如其来的外在因素而呈现出巨大的波动,从而保证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这一讲是在上班路上听的,听到奖金激励设计的底层逻辑时,颇为惊喜。关于奖金设置,普通人都能考虑到“多劳多得”,所以位次越高,报酬越多,但报酬之间的差距怎么设计?拍脑袋想当然地随意给出一个数值,假装合情合理?还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给出一个科学的方法:通过经济学中的“边际回报递减法则”,明确,越往上,努力带来的回报越少,因此对应地,去考量“报酬上的边际递增原则”。
与此同时,任何原则也好、制度也罢,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前提假设,因此需要提前考虑可能影响制度发挥作用的意外情况,提前通过必要的约定将扰动因素排除在外,这样才能让制度发挥期许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