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孤单不再有,让生命在爱中成长
-——我和我的融合孩子的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种精神丰富的人。”也告诫我们:“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
他叫乔小丹(匿名),一个3岁8个月的语言发育迟缓且伴有多动的男孩,大大的眼睛,洁白的牙齿,于2018年9月来到我园,入学时,对他的观察情况如下:
(1)情绪:对新的学习环境具有陌生感,常常会表现出躁动不安、大声尖叫。
(2) 语言:能够简单表达需求,但口齿不清楚。
(3) 行为:不能安稳坐椅子,随意下地,行为特别怪异,当他的要求不能满足时会出现过激的行为。如:掀桌椅,尖叫,或躺在地上翻滚,随之带动所有本班学生一起狂叫、兴奋。
(4) 认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意注意时间短暂,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不能安静坐着,缺少与他人的目光交流,对学习毫无兴趣。
一、难忘的初识
开学第一天,我就认识了他,一个有着白净的皮肤,秀气的双眼,穿着时尚,显得很可爱的“小帅哥”。
在我的课堂上,他一刻也坐不住,不时地敲敲桌子,他一边做出这般举动,一边嘴里发出怪声,对于我的提醒,他就捂住耳朵;对于我严厉的目光盯视,他则低下头,垂下眼睑,真正做到了“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伴之以一副受惊的小兔子模样。
第二节课上,我改变了方法,把他“请”在我的身边,让他站着听讲。他趁我转身的机会,一溜烟地窜回了座位。之后几节的课堂上,他总会有一些异常举动令我瞠目结舌:他可以在教室里四处溜达,如若无人之境;或者找一空地单调重复地旋转;或在安静的时候猛地尖叫一声。把课堂秩序搞得一团糟!
从这一天开始,我结识了这个孩子——一个外表清秀的孩子,一个“语言障碍且多动”的孩子。
二、耐心地守望
从事幼儿教育近十年来我是第一次近距离这样的幼儿,放弃?逃避?那么全纳教育“是人就要受教育”的理念,“零拒绝”的教育思想又有何意义?一个特殊教育的教师的职责在哪里?一次次地反问自己,一天天在矛盾中度过。
一个月过去了,面对这样的孩子,我真是感到头疼,他依旧上课时到处走,在课堂上尖叫,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得已,调换了他的座位,让他单独坐在最后一张课桌上,上课时让他自己看自己喜欢的书。然而转念一想,融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他能够融入集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和小朋友们交流,如果还这样把他孤立,那他还有希望吗?就在那一刹那,我的心像被人捅了一刀子,默默无语。于是,她母亲每到学校一次我都会找机会和她交流,至今还有这么几句话我仍清晰地记得:让我们一起创设一个平和的环境与氛围,淡化他的缺陷,同时尽量少去干预、激怒他。让我们带着一份期待、想象,怀着安详和慈和来面对他,回复他生命的自由状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耐心地守望,爱他,就在拐角处等候。好吗?
在后来的几个月中,每天上课,其他小朋友在自己玩的时候,我就坐在他的身边陪他看自己喜欢的书,不时地问他些问题,他也很乐意的回答,而且会反问一些问题。现在,小群明显减少了焦躁情绪发作的次数,减少了挑衅、激进的行为。
三、真实的变化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些特殊儿童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鲜花。”是啊,“漂亮的孩子人人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此后,我经常在离他不远的地方仔细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慢慢地,我有了更多的发现,也得到了更多的惊喜。
乔小丹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蔬菜、水果、汽车能很清楚地分辨出来,能够说出名称)课堂上,看似他还是那么多动,还是埋头干自己的事,但当“开火车”轮到他说儿歌时,他虽然不能读出来。但,当我要求他不能随便撕本子,,要求他和小朋友再玩一遍,他竟然融他们的游戏中了!竟然也不再乱撕书本子了。正因我的某些“迁就”和“纵容”,他听我说话时已不再捂住耳朵,减少了恐慌、抵触的心理,怪异的行为也变少了。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轮廓。今天,在静夜里,在明灯下,才能坐下来,细细地重新描绘一次,让自己在逐渐清晰又渐而恍惚的种种“往事”前微笑,感觉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迷惘中,我和我的融合孩子的故事还将继续,太多的不可知在等待我们,且让我且行且思。我已不再感到悲凉。因我始终心怀一种期待,心怀一种想象,期待有更多的人宽容而智慧地看待那些“真的不一般”的学生。
让每位融合儿童都拥有尊严、健康和快乐是我们永远不懈的追求。生命在爱中成长,特殊教育也能闪烁出动人的爱的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