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被称为“治疗愚昧最好的书”。
听讲座的时候,时不时有人拿出手机来,对着屏幕上的ppt拍个照,以为这样就记下来了,或者以后再需要随时可以拿出来观看,是不是对这种情形已经司空见惯了?
去年开始,我每个月会去听一次育儿讲座,自从听了《知识大迁移》这本书以后,我再也没有拍过照,除了认真听,就是拿本做笔记。智能时代,我们成为“俘虏”的机会越来越多,过多的依靠科技手段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越来越懒。
云技术让我们选择“理性无知”,就是说,无论你知道哪些专业知识,云端都已经存储了,而且更新速度更快,检索速度更快。
我们想了解的知识可以随时从拍的照片或者网络上找到,大脑就会自动遗忘,那么,我们费力去理解去记录的东西,还有意义吗?科技进步让人们对云端的依赖与日俱增,如同理性无知者所质疑的那样,在一个查找信息如此便捷的时代,求知还有价值吗?
这,就是本书所要探索的问题。
还记得朋友圈曾经流行的一幅图片吗?一只小猫,面对眼前的一条大鱼,却始终不知如何下口。鱼不是猫的最爱吗?一只猫怎么连吃鱼的勇气都没有?究其原因,是它不具备驾驭这条鱼的能力……
这正如我接下来要讲的这个故事:威廉·巴德·波斯特是一个无知的流浪汉,1988年因为买彩票中了巨奖,拿到巨资的他因为消费无度,最后身无分文,家破人亡。
正所谓“无知的人,可能过不好这一生”,财富可能会因为偶然幸运得到,如果波斯特具备预算、理财、投资等能力的话,他可以让财富倍增。受达克效应(最缺乏知识和技术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缺陷)的影响,他却因为缺乏必要的知识而驾驭不了财富,将自己害的一贫如洗,了此一生。
作者通过调查发现,知识水平与一个人生活的幸福程度甚至收入水平存在因果关系。在当下,知识依然有红利,记住知识依然有用。即使在年龄和受教育水平同等条件下,知识渊博的人普遍收入水平更高一些。
作者还分析了知识水平为何与收入有因果关系。原因大致有三:
A.对一定程度事实性知识的广泛了解导致了高收入。
B.反过来,高收入使人们获得了广泛的知识面。
C.知识水平与高收入有着相同的成因。
“语言,健康,理财,体育,人文修养”这几项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读书和涉猎各种知识的时候,可以重点关注。
那么,在无知的世界,如何才能成为赢家呢?这需要社会和个人同时付出努力。
首先,需要社会提供低门槛的环境,尽量减少求知障碍,让所有人更加主动接受知识。用更多创新的方法使知识更具有趣味性,比如说樊登读书就是很好的途径。
其次,作为我们个人,应该更清晰自己求知的目标,然后理性、广泛的去获取知识。
最后,作者倡导“狐狸式”的广博优于“刺猬式”的专精,建议大家多涉猎各种自己擅长不擅长的知识。
优秀字句摘抄:
这真是一个为无知开脱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理性无知的黄金时代。你如果说,想知道什么信息随时都可以上网查,但如果你没有观点,没有思想呢?总不能谷歌一个吧?互联网带来的危机之一,就是它很有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元无知”的状态,即达克效应所表达的那样:意识不到自己无知的状态。
终身学习,多去获取不同类型的知识,不仅是我们获取财富与健康的手段,这种行为本身还塑造了我们的直觉和想象力。
已知的事实是连接不同个体、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共同参考点,是我们产生观点甚至梦想的基础,也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谦逊,知道自己如何还能变得更好、更加强大。
当你觉得所有东西都可以“谷歌一下”的时候,有一样东西你永远都搜不到,那就是你自己应该搜索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