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不仅有“视觉”“嗅觉”,还能尝到东西,他们能尝到什么呢?他们要吃什么呢?他们没有嘴怎么吃东西呢?这是这一章作者要为我们解答的。第一篇是比较抽象的联想感受。
——写在本章前面的话
和人类一样,水对植物的生长尤为重要。他们不光需要水进行光合作用,还需要维持细胞的水平衡。家里的绿萝好些天没浇水了,叶子又是一副有气无力耷拉着的蔫样,我决定写完后去给他浇点水。
小时候总以为叶子耷拉着那就要给叶子浇水,看着水珠从叶片上铺开掉落,就想当然地认为这下它喝饱水了应该会很快振作起来,现在想来这可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叶子不会“吃”水,相反,叶子给水蒸发提供了平台——即生物中所讲的蒸腾作用。真正吃“水”的是根。家养的植物就好像圈养的兽,会被投喂无需过“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但是圈养的兽往往没有野兽那股韧劲和原始野性的力量美。同样,相对于经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大浪淘沙的野生植物,家养植物也一样根系往往不够发达,是不是会弱化甚至丧失根本来会寻找水的能力?
等一下,根是会主动寻找水的。植物学家虽然还未解答植物感觉到水、向水生长的机制,但是植物感觉到水、向水生长的现象在19世纪就被确证为不争的事实。根会根据土壤中水的含量而改变根系结构,特别是在缺水初期,植物的根会加快向深层土壤生长的速度,以便搜寻新的水源。同时停止浅层根系的生长,因为那里的土壤通常最为干旱。植物是懂得“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道理的,集中精力向最可能找到水的地方长去。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骆驼刺。他具有发达的根系能够深入地下20米深寻找水源,以适应在极端的环境中生存和获取水分。它们的根系不仅有助于吸收水分,还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此外,沙漠植物的根系通常是主根深且粗壮,水平根广泛且不分层,这样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水分,同时减少水分蒸发。这让我联想到我在蚂蚁森林上种的第一棵树——被誉为“沙漠人参”“荒漠活煤”的梭梭树。百度上说,梭梭树生长于沙丘上、盐碱土荒漠、河边沙地等处,具有抗旱、耐热、抗寒、耐盐等特点。一边感叹于梭梭树顽强的生命力,一边惊叹于蚂蚁森林发起者超强的跨界融合能力,将人类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碳足迹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虚拟交易,再次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行为,而且还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人类活动,真是太妙了!不愧是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项目,和同样获得该奖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一样,实至名归。
以我目前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跨界融合这事还真是望尘莫及,但是从植物的根系主动找水这个现象,给我不少启发。植物在干旱初期不仅不会慢下来还会加快找水的速度和深度,那么换作是人类,在遇到困难初期不要退缩要迎难而上、快速分析研判整合。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是出现问题立马解决的态度,可以接受但不被称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值得被称颂的是“预则立”。毛主席认为,真正富有预见和远见的人,都懂得并善于看‘桅杆’,从‘桅杆’中分析研究出事物发展的动态、趋势和规律。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这里的“桅杆”预示着革命高潮的到来;他还说过:“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这里的“桅杆”强调了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预则立”的“预”就从懂得看“桅杆”中来。结合我在工作中的感受是,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零零散散的文件审核看起来毫无体系和规律可言,但是日复一日的零散积累和集中进行分类复盘,使得记忆的加深和强化,结合已有政策法规进行复盘归纳,就可以形成自己的审核风格和体系,那么在未来的审核工作中就可以预见到一些可避免的问题,从而减少差错,形成可复制的“捷径”。又如,停止浅层根系生长集中精力深入找水。这给我的启发是“及时止损”,集中力量办大事。此处就不展开说了。
以上都是指代缺水初期的做法,文中并未说明缺水中后期植物会怎样,也许撑不了多久,但我相信人类的意志和韧性一定可以突破自我、超越自我。韧劲青年,请持续在这片热土上扎根,不止是为了饮水,相信终有一天,花会开、果将硕、香飘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