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的鲁迅先生
——读《鲁迅传》有感
刘再复先生所著的《鲁迅传》里的主角是一代伟人鲁迅先生。世人尊称的大作家、大思想家、大革命家。我作为一介小小书生当然是无法瞻仰鲁迅先生之高度的,我说的亦是他的精神高度。其实鲁迅先生本人是很和蔼可亲的,他全然不摆有名人士的架子,他尽自己所能尽到的最大责任去帮助青少年们,帮助解决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甚至于杂务事,他都要亲自承担,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民族进步事业。他将灵魂灌注于思想解放,把心血倾之于劳动人民。
从他人口中说出的自然都是好话,我也就跟着赞美了几句,只可惜图书馆内没有鲁迅先生的自传,我想看看他本人是怎么说的。事实是用来陈述的,情感是用来抒发的,刘再复先生所陈述的自然不假,可是他忽略了主人公的感受以至于让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我是鲁迅先生,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鲁迅先生出生于官宦家庭,又是长子,这在封建的时代里,无疑是很荣耀的事情。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反而遭到了不尽的挫折。或许是因为自古以来伟人都多磨难,鲁迅先生也不例外。他的身世虽然在他的时代里备受旁人羡煞,可谁又关心他身后的心酸和痛楚?
我认为每个人自出生后都该有一个美好、烂漫的童年。在鲁迅先生的记忆里,亦有像百草园、三味书屋、安桥头那样充满情趣的小小世界,以及陪伴着他的乡村里的小伙伴们。他认为他们都可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长。直到有一天,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袭卷了他的梦,破碎了他所有的幻想,使得他眼前的安乐世界不复存在。从此和平与安宁结束了,败落与苦难降临了。这样大的反差,换作是谁都受不了的。前一秒还在舒适的摇篮里,后一秒就被扔弃到了荒漠。生活总是这样充满戏剧性,而就是因为这种戏剧性才使得鲁迅发怒、发狠,他的仇恨也是慢慢的积累来的,从江南水师那个虚伪的民主学堂到日本那个教育了大批麻木的中国人的地方留学再到后来没有爱情的封建式的可悲的婚姻……他真的是认清了一切,终于看透了现实,在仇恨的怒火中燃烧了自己,死而后生,开始了弃医从文的道路。
然而这才是沧桑岁月的开始。
鲁迅先生用但丁的一本诗集的名字《新生》作为他第一个刊物的名称,意思是‘新的生命’,寄托了他无限的希望,我相信是无限的,发表了一些唤起祖国人民新精神的启蒙之音,可是这‘新生’尚未问世就流了产。作者说这对鲁迅先生给予了很大的打击,打击是有的,可也不能小看了鲁迅先生。我站在后人的角度上看这个失败,怀疑会不会是鲁迅先生的小试牛刀之计,用来试探黑暗的力量到底有多么厉害。直到发现这个世界到处都是鬼,胆小鬼、自私鬼、残暴鬼、奸诈鬼、虚伪鬼……鲁迅先生最后就变成了魔鬼。
正当鲁迅先生在寂寞的岁月中挣扎着,周围的一切使他不得不沉默的时候,小天使丘比特悄悄的来到了他身边——许广平来到了鲁迅先生的生命里。我想这是上天刻意的安排,使远在他乡心灰意冷的鲁迅先生不要失去对革命的信仰与执着,好让这个勇士坚强勇敢的战斗下去。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先生深睿的思想里便无端平添了一分幼稚,只是因为在与许广平(他的学生)交流的过程里,在他的魔性的字句里,透露出了一丝温柔。读到这里,我真替鲁迅先生感到高兴。虽然书里有说鲁迅先生的崇拜者对其行为表示不满,认为鲁迅先生是在讨姨太太,但我却认为鲁迅先生是对此种流言蜚语表示不屑的,可是他还是怕,因为有了在乎的人就要比平日里多几分顾虑。他怕的是许广平受到伤害,因此他对外称许广平是他的得力助手。而现如今这个社会里要是发生这样的事情(那可真是层出不穷)是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说吧,网络暴力就来了,闹得心理承受力弱的人非跳楼自杀不可,不说吧,哪能由得到你?这就是个说话不负责任的时代。
再回过头来小小的谈谈作者的传记人物的作品吧。书中也有说他是一位能同时拥有两颗不一样的心智的大作家。在他写的杂文和小说里,分别有着不一样的态度:一种是批判,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当局者的一种批判;一种是深入,就把自己当作自己所批判的人来深入看待当局者们。一个是批判者,一个是被批判者,一个人同时操纵两个角色。但他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想把中国国民的思想从封建中带出来。就比如《阿Q正传》这个作品,是鲁迅先生花了整整几年的时间创造的,其中的人物当然也是非常深刻。如若他没有接触到主人公的那种哭笑不得的心理,不把自己当做被批判者来对待,又怎能用手中的笔将腐朽的社会挥洒得那样淋漓尽致?又怎能将中毒的人物的精神面貌描述的那样完整?又怎能引起广大读者的深深自省?可见鲁迅先生在创作阿Q的时候是怎样的费尽心思,有着怎样的压抑和沉重。如同本可以燃起的星星取暖之火却被自己亲手狠狠熄灭了一样。像是在嘲笑和讽刺愚民们:我不取暖了!我不怕冷!阿Q,是那样麻痹与麻醉自己,而鲁迅先生是这样提醒与告诫自己。犹如在三味书屋的课桌上刻着的一个‘早’字。
我想是因为鲁迅先生对外国文学著作涉猎较广的缘故,使得他形成了比较超前的思想。传记里就是说鲁迅先生非常喜爱外国文学,还鄙弃中国的文学是没有积极进取,没有反叛与民主的,读了不但不会进步反而会受其毒害,而外国文学虽然也粗暴大胆,也写尽悲惨,却是很接近现实的,很给人以启发的。鲁迅先生想必是深受启发,感悟颇深,在革命期间成功的成为了人生与历史的大转折点上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一面承受着封建之腐朽的习气,一面开辟着希望之新鲜的天地,掀起革命的浪潮,将尘封已久的人之魂灵牵引到一个新的世界里,共享鲜红旗帜下的荣誉。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于是他向着自己的心之所向毅然而然的走了去……这,就是鲁迅。
从传记中我了解到了鲁迅先生的事迹,却仍然很迷茫,仿佛只在迷雾中看到鲁迅先生的影,看到了他在彷徨。然而我知道彷徨的却是我自己。我不能只从单方面了解鲁迅先生,那样对他不公平。我并不是真正的了解他的世界,也不是轻易的就能感受他的感受。只是在半睡半醒浑浑噩噩的时候听见他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恍然间,我便觉得我看到的不再是迷雾,而是无声的硝烟。
革命的浪潮仍在继续,鲁迅先生的战友不是被谋杀、暗杀,就是被监禁入狱,这些死亡讯息像病魔一样一点一点的折磨并蚕食着鲁迅先生将尽的生命。书中有云:鲁迅先生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没有留下正式的遗嘱,只在散文《死》中写下这么几条:
1、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2、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3、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4、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5、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6、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7、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可见这并没有摧毁鲁迅先生那颗坚定的心,连死都给人以活着的感觉。
作者说鲁迅先生一生为敌人活着,对的,我说鲁迅先生为人民死去,也没错。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鲁迅先生终究是奉献了他的一生,值得欣慰的是他的牺牲也没有白费。
看着鲁迅先生如此的轻描淡写,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鲁迅先生长眠的、一动不动的样子,周围摆满了白色黄色的花,天空中飘满了哀悼的赞歌。
二十年以来,我参加过一次葬礼,那是我的外祖父的。看到作者表达鲁迅先生溘然长逝的字眼,不知怎的,我真想对他说一句:“请您醒一醒”。那是我曾经想对外祖父说的话,无奈没有表达出口。因为自欺欺人的我非要认定他还没有死,他还活着,至少还活在我们的心里……我逃避了这么久,最后才发现,我不可能一直这么懦弱的假装下去,我要学会真的坚强。
话题回到鲁迅先生的身上。读不懂鲁迅先生的我突发奇想,想到他是在作别出心裁的一一道别。第一、二句话给他的爱人许广平,以及给他办丧事的他的家人,第三句话给他的学生和崇拜者们,第四句话给他的妻子朱安和那些老朋友们,五六句像是给他的孩子,最后一句则偏向于给所有的中国人。
这只是我的小小猜测。像我这样小小的读书人是无法瞻仰鲁迅先生的高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