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991410/b224ef29985082a0.jpg)
在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的环境下,学会打扮自己,越来越是一门必修课,尤其对于女性来说。越来越多女生会开始玩化妆,不知不觉中也把很多时间花在了研究化妆品和衣服上,口红、遮瑕、眼影、精华、面膜、指甲油一大把,随时以十为基数。
人人都在追求个性,只是个性往往都很像——往死里打扮。
我自己也可能算是其中的一员。当然,把自己从洪流中抽离出来的能力还是要保持的。看着每个月占据支出一大块的形象消费,我也不止一次会想: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现象?这又说明了什么?
一. 这是女人天性?
如果是一个没接触过化妆品的人去看那些讲打扮化妆的视频或帖子,很可能会晕。以前,初上大学时朴素的我便是这种感觉——女人怎么这么麻烦,这究竟是女人的天性还是社会的无形要求?为什么一些正式场合要求女性化淡妆而男性就可以素面朝天?难道我们原本的皮肤是可耻的?
直到现在,在我不知不觉加入到这股洪流里面后,还是会有这个疑问。之前在《女权主义?》也有详细讨论过化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并不是天性,多少有迎合异性的味道。当然,无论男女打扮自己多多少少都有取悦异性的味道,只是两者在这上面所花的心思完全不成比例,社会的要求也完全不同;这更多是男权社会下的无意识行为,女性总是处于「被观察」的一方,于是便把心中的焦虑感转化成数量居多的化妆品衣服。
而在女性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的现代,不幸的是,在消费主义的引导下,「女性独立」与口红包包衣服鞋子不知不觉地等同起来,与真正的本质渐行渐远。看看妇女节的广告就知道了,似乎在说:你只有买下这只口红、这件衣服、这双鞋子,你才会得到尊重,得到异性的青睐,提升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
而从另一个角度——生物的角度看,女人打扮其实更加难以理解。《自私的基因》就说到:
我们人类自己的社会有一个肯定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性的炫耀行为。我们已经看到,根据进化的理论,凡有不同性别个体存在的地方,喜欢炫耀的应该是男人,而女人则喜欢朴实无华****……但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在我们的社会里,像孔雀展示尾巴一样炫耀自己的毫无疑问是妇女而不是男人……面对这些事实,生物学家不得不感到疑惑,他观察到的社会是一个女人争夺男人而不是男人争夺女人的社会。
所以,打扮真的是女人的「天性」吗?
二. 正确看待外在
当然,这绝对不是说我们不应该打扮。打扮没有问题,把自己收拾得整整洁洁,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应该学会打扮。进阶点,玩转不同颜色的眼影、口红、衣服,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还可以顺便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对艺术的感觉。嗯,就像主流所说的「取悦自己」。
但,要是只能从打扮中找到存在和精神寄托,那就是问题了。例如:没有口红活不下去;不化妆出不了门,要么必须戴个口罩……
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把打扮看作生活的润色;后者则将其看作生存的必需品:内心的踏实感和身份的认同感的获得就靠它了。归根到底,这是内心脆弱空虚的表现。
其实也不只是打扮,当过度认同于金钱、权力、学历证书,把它们看作是生活的目的和寄托时,也是问题。只要所谓的安全感来源是外在的事物,就一定不稳固。****因为那些都是变幻无常的,那些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是生活的润色剂,还是障碍,归根到底是看我们对待的方式罢了。
三. 合理分配资源:漂亮≠美丽
每当看到大牌化妆品和奢侈品衣服包包那动辄几百几千的价格时,我就有点惊恐,不仅仅是因为贵,更多的是:我的天,买一件化妆品背后的机会成本得有多少?!换而言之,要是把这些钱投资在其他同样具有价值的事情上面呢,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吗?例如自我提升、兴趣培养、生活品质……
不过,无论愿意不愿意,绝大部分女生的开支中占很大比例一般都是形象消费。但办法总还是有的。
首先要知道,漂亮≠美丽:漂亮只是指外在的美,如果没有内在的加持,那顶多只是一个华丽的空壳;而美丽的人,内在一定是充实坚定而自信的,那是一种自内到外的气质,甚至外在也不一定长得很好看,这是岁月也磨灭不掉的。
所以,更值得追求的应该是美丽,而要追求美丽,就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分配,注意化妆品背后的机会成本,不要忽略了书本、电影、旅行、修心、梦想、品格、智慧……
美,是一种生活强迫症,还是一种生活态度,全看自己的选择。最后分享一句我十分喜欢的话:
女人一生有两件大事,
一是让自己越来越美,
二是让自己的美越来越不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