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粉饰”,就像爱美的女人对美的眷恋一般,似乎那是生活的终极命题一般狂热,像我们的日常中就充斥着这样的景象,她们并不厌恶自己本身的形象,只是对那些缺点避之唯恐不及,而别人的提议,往往也只能听好的,关于真实的,她们并不屑于听。曾经的自己一度发展到不化妆不出门的景象,结果一年下来,皮肤快速衰老,直到如今,粗大的毛孔如影随形,但是依旧热衷于素颜的自己。这也是我的生活态度,今年我刻意逃避生活的琐碎,但未曾想过,是否真的能逃离它,当面对张牙舞爪,居心叵测,轻浮与造作,我更愿意接受朴实,慢热,甚至一切与真实相关的,我都是喜欢的,明显的是,比起同龄人,我注定是落伍的,而内心的笃定却从未改变,因为,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偶尔会想,自己理想中的家,最好是一个院子吧,不需要多大,干净,亮敞。有大大的落地窗,透过窗户,院中的一切都能一览无余,原木色的家具,两三件就可以,米色蕾丝窗帘,一架黑色的立式钢琴,钢琴旁边要有一个落地式书架,里面摆满各种喜欢的书籍,最好院子里是原木色的地砖,有几颗大树,还要有一些盆栽,房子由蓝砖筑成,北方的砖瓦房就行,其实还是很喜欢南方的江南水乡的那种古建筑,但是那种房子似乎都很高大,若是一个人住,会显的空旷,相比起来,北方的砖瓦房更适合我一些。
在文字里,尽量将自己的心往道上引,这个世界若是能遇到懂的人,便是万幸,遇不到,也是正常,大千世界,能够抛出真心的,且有耐心的,毕竟也是寥寥无几,大家都在为生计忙碌,初心,本心,在生计面前或许什么都不是,这不是个人的过错,而是时代的遗憾,这是社会发展过快的弊端,每个年代都有独属于它的痛,而如今,人们被生计过于剥削,精神生活日渐溃乏,由其是最近老是看到“自杀”的新闻,各种年龄段,各种行业的都有,让我联想到了RIBEN,它的经济,或许根基上也是靠着这样过度压榨国民才上升起来的,因此,它的zisha率也是全球最高的。当文化中充斥着教条礼义,中规中矩,注定会强大,也注定会淘汰一部分人,或许有人说“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本身就是这么残酷,大自然是有它的淘汰制度,但是若这是略过人的本性而定的制度,人终归是动物,若是长久当作机器般使用,长久以往,注定会物极必反。
我并不是享乐主义,而是实用主义,但是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观察,人,似乎只是为了活着,或许是大家受够了贫穷的苦,便一股脑的往名利场钻,钱确实是好东西,但是,不合理使用,便会反受它的伤害。有的时候,励志的文字看多了,便会极度反感,慢一点并非是坏事,只是我们选择自己生活的自由权利,在不伤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作任何选择,把准生活的脉膊,可以慢一点,但是依旧要向上,默默前行,生活怎么着都是过,当我们拼过,苦过,但是还是愿意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时,相信那种感觉一定是很爽的,做一个平而不庸的人,也是好的。
想要的并不多,对于物质,我曾经的需求几近于零,如今,虽上升了,但也是只要满足日常所需,怎么着都行,我最想要的就是安静,自己的时间,其余的,能够生活就行。很少妄想着抬高自己,这与这个世道是不相符的,这个世道,总是逼着我们前进,好的不好的,无力做过多的改变,就像那风箱中的老鼠,前后夹击,生活的确是苦的。由其是前半生,或许大家多多少少都逃不了这种夙命,前半生,我们总是不停的受到挫败,而当转折点来临时,曾经的一切,如同电影一般,在脑海中一幕幕上演,我们没了情绪,因为过往如同一个大集结,情绪只是出现在当中的各个结点上,而整个连串起来,我们只有回忆的份,再无胡思乱想的权利,因为,脑海中有一个声音有说,这就是生活。
岁月打通了我的五脏六腑,我一直在真切的感受它,然后将一感一思都用文字来表达出来,好也罢,坏也罢,重要的我不会错失,因为它都是我们生活的痕迹。生活就如同电影,各种情绪动作都非常像,只是那繁华好像是最缺的,后来我懂得,那才是最真实的电影,每天在生活中一幕幕上演的,最实惠的,人人都是演员,人人都是观众,不需要入场券,仿佛生活给我们的福利,好像它在说,快点好好演,多积累素材,入戏要深,以后才能演的更好。而我却听不懂它在说什么,一直在做观众,很少做主角,观众是我一辈子的角色,或许,这也是很重要的存在,只是别人都过度投入,只顾着发自己的光,忘了,他们所有一切意义,只是因为有观众这一角色的存在而产生的,观众在盯着演员,生活在盯着观众,仿佛在说:“嘿,你们不过是我的囊中之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