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完一本书以后

读完一本书以后

作者: 阿互 | 来源:发表于2020-07-04 11:13 被阅读0次

    「看完一本书,如何写一个好的总结?」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在连篇累牍的答案中,答主「赫连镜繇」给了一个很简单的答案:

    如果我是你的听众,你看过的书我没看过,现在你要给我讲明白了,你为此要准备的讲稿就是很好的总结。

    在其它答案里,有的人跟你讲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有的人跟你讲王国维论做学问的三重境界,有的人长篇大论跟你讲目的、意义和方法……虽然他们讲得可能很专业,但都没有上面这个答案好。

    只有足够简单的事情,我们才能长期坚持。好的答案就是可以简简单单,用一两个点就可以提纲挈领。

    这篇文章我们要讨论一个相关的话题:读完一本书以后,需要做哪些标准化动作,沉淀自己的所得?

    传统教育的强制灌输和单一标准,给我们很多人都留下了后遗症,很多事情在我们眼中都变得有那么一点矫揉造作,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抵触它们。

    比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人觉得扭捏而尴尬,「作文辞藻的堆砌和生编滥造」让人觉得酸腐和恶心,「读书与考试的强相关」让人感觉疲惫甚至抗拒……

    许多人从学校离开后,可能要经过好几年,才能排出这些“毒素”,逐渐认识和接受自己,逐渐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成长,也逐渐开始正确认识没有考试的读书和写作是怎么回事。

    绝大多数时候,读书都算不上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更谈不上高级,它只是一种休闲方式,或者是一种寻找心中问题答案的方式。所以,无论如何,这都应该是一件足够简单、足够轻松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都因为读书方法而迷茫甚至痛苦,问题大概集中在两个点,「怎样更有效地读?」、「读完后怎样有效地沉淀下来?」。

    前面这个问题讨论的很多,莫提默·艾德勒那本有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就超级棒,虽然读起来并不十分轻松,但读完肯定会收获很多。

    后面这个问题讨论的少很多,有一些讨论,但点赞较多的答案大多都过于复杂,洋洋洒洒写成书的行为更是不可理喻,属于典型的「看起来很厉害但并没有什么用」的答案,可执行性很差, 我不喜欢。

    我读完一本书,一般都经过以下四个流程,作为沉淀所得的标准化动作:

    寻章摘句:留存一切打动你的文字

    收集话题:可以独立成文的最小单元

    浏览评论:用别人的观点丰富自己

    观点输出:让全世界知道你的想法

    寻章摘句:留存一切打动你的文字

    读书的时候,打动我们的有可能是只言片语,有可能是大段专业的描述,也有可能是我们当时闪现的一点启发,这些都很珍贵,该划线的划线,该摘抄的摘抄。

    事后需要集中整理一下,不需要过于在意逻辑,把它们存储好、尽量标注来源就可以了。我一般都会把它们存储到石墨文档中的一个文件夹下,一个文档里内容太多了,就新建一个。

    如果一本书的笔记很多,也可以把这本书中的内容单独放在一个文档中,不和别的混同。零散笔记的电子化集中管理,非常方便以后浏览和检索。

    每个文档里面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内容的简单罗列,用清爽的样式整理好,存在里面就可以了。

    我大概从2008年开始,刻意汇总自己的零散笔记,中间腾挪过很多存储方式,十几年来已经有好几十万字了。因为每一句话在当时都曾打动过我,现在偶尔翻读,还是能获得许多能量。

    虽然这是一个很成熟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想要什么随手就能在网上搜索出海量的资源,但这种简单的摘录、整理和存储仍然非常有价值,它会让你觉得自己对这些零零碎碎是有专属所有权的,它们当时曾让你心动、让你有所得,然后你收留并宝贝它们,它们就成了你的。

    收集话题:可以独立成文的最小单元

     每一本还不错的书,内容都是成体系的,信息量都比较大,要不就没有必要写成书了。我们总能从中找到一些小的主题,觉得自己有想法、觉得可以深入讨论、觉得值得整理成一篇笔记或写成一篇文章。

    这就是我们说的「可以独立成文的最小单元」,当然,不只是写成文章,主要有两种形态:

      1.写成一篇独立的文章,包含笔记文章、原创文章

      2.做成一次团队内部分享,包含PPT、逐字稿

    不管你选择哪一种方式,都是一次定向的系统性整理或写作。

    我是一个有点不那么擅长口头表达的人,我弥补的方式不是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而是对很多感兴趣的话题做深入的准备,深入到写成文章、做成PPT、写出讲述的逐字稿、讲的时候每一个动作设定,甚至你听到的时候我已经给自己讲过好几遍了。

    有的人跟我说话,发现我能把很多问题讲得很深入、很系统,觉得这个人有点厉害,但我知道,我的所谓「厉害」和他们认为的「厉害」完全不是一回事。

    回到正题,我们怎样收集话题呢?

    比如,我在读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其中探讨过一个问题「怎样分析一件事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时间做?」,作者的观点:一要看这件事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选择去做那些「收益半衰期比较长的事情」。我们知道,还有一个衡量怎样选择做什么的理论框架叫做「重要-紧急四象限」。对它们的对比以及对日常工作优先级决策方法的思考,就是一个很好的、可以独立成文的「话题」

    比如,我在读香帅的《金钱永不眠》,其中有一章讲「金融学为什么要“闹独立”?」,很多人都会有疑惑,经济学和金融学是什么关系?金融学为什么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投资学和公司金融在金融学框架里是什么关系?书中都给出了很生动的答案,我根据书中表述画了一个非常精巧而简易的关系图并整理了一篇笔记。这种可以独立出来作为一篇单独笔记文章的点,也是可以摘出来的「话题」

    比如,我在读闫泽华的《内容算法》,我发现有很多东西他写得的确不错,但逻辑略显混乱,内容的宏观和细节程度把控不合理,一个小白读者很难快速形成对整体框架的认识。于是我写了一篇「写给产品和运营人的内容推荐框架笔记」,只讲解几个基本的逻辑而不深入到细节里,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独立「话题」

    比如,我在读李善友的《第二曲线创新》,其中提到一种物理学中的基础方法论叫作「还原论」,我认真了解了一下这个理论,觉得这是现代职场许多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这种因为一个概念或观点而闪现的想法,有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写作「话题」

    读书的过程中,如果觉得这个话题非常好,需要写一篇笔记或原创文章,我会随手在微信给自己发个消息,有时间的时候再整理到我的文档「待写作主题」,现在里面已经有将近100个待写作主题了,我自己都觉得很惊讶。

    浏览评论:用别人的观点丰富自己

    这部分很简单,就是在读完一本书以后,根据书名和重要概念去网上搜索,看看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一般我只在知乎豆瓣搜狗微信搜索查找和浏览,只有遇到特别专业的名词,才有可能去知网查论文,看学术界怎么说。如果内容偏娱乐或大众,也可以在微博搜一下大家零散的讨论。

    但是,作为一个SMART原则控,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应该尽量是足够具体、可量化、可实现的,比较系统的事情,甚至需要有SOP对怎样去做进行细化和量化。

    如果只是浏览一下,最后有可能相当于什么都没有做。

    在浏览的时候,也要认真去做「寻章摘句」和「收集话题」这两件事,把一切打动自己的零碎和一切可以独立成文的点,全都记录下来。

    我很少会很郑重地收藏一篇文章,收藏都是很随意的,但我会很郑重地做上面说的这两件事,并尽可能标明相关来源和出处,用它们形成对网络上其它资源的链接和控制。

    观点输出:让全世界知道你的想法

    我几乎不提”读书笔记“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有些含糊,不知道要怎么做,不确定性会让人心里恐慌、无所适从。而且这个词容易唤起读书时候的记忆,我不确定大家是否有美好的回忆,我没有。

    强迫自己写读书笔记,是一件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除了摘记和旁注一些想法外,你唯一应该写的,就是你想写的那些话题。如果你什么都不想写,那就不要写。

    不要让写文章变成痛苦,守住这个底线。可能你因为很多原因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这个可能和心理成熟度有一些关系,但只要你保持兴趣、保持尝试,有一天你一定会变得游刃有余的。

    在这个环节,我会整理出几个「待写作话题」,大概分为几个方面:

    笔记话题

    非常有价值的小主题,可以结合自己的看法整理成篇。当然,大多东西都是摘抄别人的,所以只能算是笔记类文章。但因为要独立成文,所以比较考验我们的梳理、整合能力。

    写作话题

    在书中遇到的、可以扩展的话题,觉得自己的论述会有差异、更精彩。写的时候仍然可以借鉴别人的各种观点,但整体要保持相当大程度的原创比例。

    分享话题

    这部分的不同点是,我们要拿给自己的团队或指定的人做分享,所以必须结合具体实际来准备,做到和听众强相关。另外,准备的内容不是文章,而是PPT和逐字稿,以备展示和讲解。

    回答问题

    在知乎和豆瓣上,寻找和这本书相关的问答或评论机会,保存好,给自己规定好时间逐步做出回答。回答问题比写文章更轻,而且能更快得到外部反馈,非常值得坚持。

    虽然分为四类,但我罗列主题的时候一般不会刻意去想这个类别是否要找个话题,而只是从有价值的话题本身出发。每本书可能只是对应1-3篇文章,1-2个回答或评论。不要把自己限制住,去多写一些想写的话题,少折磨自己。


    以上内容写的是读书,读完之后用来沉淀所得的标准化动作,但同样适合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课程等内容。不管做什么,我们都要尽量沉淀一些对我们有价值的东西,也要尽量告诉这个世界我们的想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完一本书以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xu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