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公式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人每天都能进步1%, 一年之后他的能力会提升38倍。
相反地,如果他每天退步1%, 一年之后,相当于所有的能力都消失殆尽了。
听起来是不是既鸡汤又警世呢?还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是说一个人存一笔钱,每年可获得10%的收益,一年之后连本带利再投资同一个项目,如此以往,大约7 年后可以达到本金翻倍的效果。
我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是因为虽然今天要讲的是复利效应,
但我们必须先破除一般人理解”复利”时,存在的逻辑谬误。
多数人对上述两个例子中的公式:(1+1%)365和(1+10%)7.2≈2有很大的误解。
我们如果把公式拆解开来,会发现复利公式中共包含三个变量,
分别是:本金、收益率、期数,并各自对应着最普遍的三个谬误。
首先是期数谬误。人们对“复利思维”最大的心理谬误,来自于对”期数”的不合理预估。怎么个不合理呢?就是“每天比前一天进步1%”这件事情是极不合理的。
也许有人会说,可是我一天可以背5个单词啊?一天背5个,一年下来能背1,825个单词,
那是线性的增长,而非指数级的增长。
这里的错误,就是把本来应该用加法计算的事情,用次方去计算了。
这个公式的最大谬误,是用“天”为单位,产生对期数的过度高估。我们把期数拉近现实来看,比较合理的算法,应该是用“年”为单位。
用“年”作单位后,你发现要达到365次方,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人碍于寿命的物理极限,要达到年复利的365次方,那得靠10代人的传承,才能完成这项使命。
365次方的确是非常美好的想像,可惜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拿现在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大约1.5%为例,
1.5%已经几乎是无风险利率了,虽然还是有可能产生银行倒闭的风险,但因为风险很低暂且不论。
假设一个人从大学毕业后22岁开始投入1块钱放银行定存,存到60岁退休,且利息持续滚入本金,38年后,根据复利效果,他当初的1块钱存款会变成1.76元。
是的,你没有看错,38年的总收益只有76%。
这个结果可能会让许多人大失所望,但我们必须认清现实。
复利的速度远远没有我们想像中乐观,因为我们很容易把期数想多了,你以为你随便一下,就能乘上365次方,但事实上一辈子,你可能才乘了38次方。
回到一开始举的7年翻番的例子,这里假设的是每年可获得10%的收益率,7年后的复利效果是(1+10%)7.22,收益率约是100%。
7年翻倍,听上去不错吧?那么如果你不用连本带利的逻辑呢?如果你只是本金放在那, 用单利去算,7年总共获得的收益是10%乘以7,
也有70%,和100%其实差不了太多啊。所以不要过度地把成果都归功于利滚利,以7年为期,你大部分的收益,还是来自于你本金基本利息,而不是利滚利。
太多人把复利当成是一个快速致富的通道。
切记,复利效应不是暴富效应,复利效应,恰恰是一个极度仰赖长期的概念。
复利需要足够长的时间酝酿发酵,可能是一辈子,也可能是几代人的时间。
总之,复利效应对绝大多数人来短期之内是无法提现的。
复利一个时间的游戏,
复利到底是不是一个骗局,这是数学家的事,
而时间维度对于我是不是一个有限维度?
那我们不妨反问自己一下,我有没有一个坚持一年的习惯,
持续一年的:健身、写作、阅读、跑步、练吉他、练字、学习英语···
最后我们会发现好像都是半途而废了,
坚持一项一年以上的技能有什么用?
成功没有捷径,刻意练习才是唯一道路,
坚持,这个词小学作文就开始写,可是真正明白坚持意义的人有几个呢? 当时我用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要有毅力,否则一事无成--居里夫人。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这是把一件事坚持一年后才会明白的道理,
因为这是一个路灯,因为很多事坚持一年并不能有什么钱挣,但是它会告诉我们,原来坚持一年后是这样子,
我得到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所以当我们再去坚持下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一个指引,有了一个希望,
人最可怕的不就是没有希望吗。
同样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好多事不想坚持,因为时间对我们来说还是太多了,
人什么时候活的最通透,在知道自己的死期后,因为这个倒计时会让我们清晰知道我该做什么,我还有什么没做,
那么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就可以把时间这个维度加上,如果3年后,5年后,这个事对我有什么影响,我应该怎么做才是在未来对我收益最大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了自律,这个自律绝不是“毅力”,而是五年之后那个想象中的成就,那个我们想要的欲望。
所以复利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堆叠,不是钱,不是数字的变化,
它是一种化学反应,一种底层系统的搭建,
每一个多认识一个字,未来不是365次的识字数,
而是未来有了可以所有历史伟大人物对话的机会--阅读。
甚至还有了跟世界上每个人对话的机会:写作。
请你相信我说的每一句都是错的
刘润进化岛每日思考打卡第十四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