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当堂指导写作了半命题作文《我生活在 之中》,今天收上来批改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其选材之狭窄、语言之粗劣,简直令人发指!初看主要问题如下:
1.标题莫名其妙。
课堂中交流过的幸福、快乐、自信、温暖、友善、微笑、鼓励……这些充满正能量表示感受的词语,在学生的选择中并不多见,而一些怪,题目却层出不穷。如:我生活在黑暗之中,我生活在两个胖子之中、我生活在课桌之中,我生活在讲义之中,我生活在新冠病毒之中,我生活在言语之中,我生活在生活之中,我生活在空间之中,我生活在时间之中,我生活在山林之中……很多题目读来令人感到费解,甚至存在于病,可见很多学生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就草率下笔。
2.审题不够准确。
题目中的“我”限定了选材必须以“我”为主体,“我”必须是事情的受事者,而不能仅仅是旁观者。“生活”告诉我们这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一种常态。“之中”暗含着事情不止一件,草木不止一个,应该在多个事件中表现空格所填词语是一种时时处处存在的状态。很可惜,很多学生因为审题不够准确,所以在文章的选材与行文中出现了偏差,不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写自己的见闻、或者这些自己经历过的某一件事情,例如我生活在山林中就写一次到山中旅行的经历,那是绝不能体现这个标题所暗含的意思的。又如,写一次我在公交车上见到一个司机耐心等待一位老人上车的场面,来写作《我生活在温暖中》,毫无疑问,也是在因为审题错误而在选材上出现了偏差。所以,在阅卷时就很有可能会被打到二类卷以下甚至不及格。
3.语言粗制滥造。
正常中考的作文要求一般是写满600字,而我对学生的要求常常是写满750字,篇幅上不长不短,内容上可以展开而又不显冗长,然而很多学生却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基础差的爬格子,绞尽脑汁刚写到600个字就收笔,显得非常局促。基础好的呢,在叙事上不会剪裁描写上缺乏重点。像这个题目下要写出两三个事件或场面就显得冗长而不能紧凑地表现主题,甚至超过1000字。篇幅是语言的外在表现细细生来就会发现,写的短的往往语言非常概括,缺乏细节描写;写的长的呢,往往语言过于细致而不能裁剪概括提炼。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当侧重指导学生对事件重点的把握和对重点细节的凸显。通过锤炼语言,在规定篇幅内表现与中心相关的重点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