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武汉出现了第一例疫情;
2022年12月,行程码消失了。
疫情三年,发生了很多事儿,改变了很多事儿,但是一成不变的却还是自己,同样的工作状态,同样的情感状态,同样的财务状态……
【意义总是在事后总结】
疫情三年,工作五年,仿佛一场人生大考。有人上岸了,有的人却溺在了水里。
面临三十而立的最后十分钟,张三早已在事业卷上填满了策划项目,罗大在家庭卷里写满了爱人公式,自己现在却还是一张白卷,仔细看看还能发现一些被擦掉的痕迹,那是空想家的理想主义。
生活的丰富多样源自于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观察角度。就总结过去这件事儿而言,从不随波逐流的自我催眠到跟不上人生节奏的痛苦认识,我想应该看见真实了。
值得庆幸的是,身体健康,工作稳定,父母安康,兄弟和睦。每当工作出现了瓶颈,还有宽容的领导和同事;生活太过单调,还有懂你的朋友和爱好;财务出现了危机,还有老爸老妈的支援。
我想我还缺什么呢,可能是从家人,朋友,同事那里索取了太多。或许当他们需要我做出成绩,需要我展现能力,需要我的支援时,我能像他们一样靠谱吗?
【用今天思考明天】
做数据分析的时候,总是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的趋势。这可能并不适合当下的状态,毕竟当过去像常函数一样一成不变的时候,是没办法去看出趋势的。
用今天思考明天,是一个著名企业的slogan。被这句话一击即中的时候,确实就像心里的另一个自我在对话。参与过竞技体育比赛的伙伴或许有这种感觉,当一局对抗结束后的成绩并不是最值得总结的,而每个人在场上怎么把当下这一个球打好,做好过渡,默契配合,组织进攻;才是值得每一个场边呐喊出的“好球~”。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下一个三五,不想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得做好家庭和个人的长期规划。摆在面前的三件事:成家,立业,养老。写到这里真的感叹身边的同龄人都是怎么跨越成家这个门槛的。稍微能自己规划的,只剩下工作了。很清晰的认识是确实已到事业瓶颈,无论是从工作经验,工资待遇还是行业发展角度看,考虑从职业转型,行业转型,学历(资格证)提升去突破。学历(资格证)提升方面怎么看都合理,就看想要和实现之间能不能做到。择岗还是折业这个问题,接受了来自长辈,同事,同学,朋友甚至客户能接触到所有方面的讨论,做了目前不算成熟的选择,重新去了一个跨度大,热度不高的行业;但是这次选择不一样的策略,坚持长期主义(五年3份择业履历和5年一份坚持的结果会不一样吧);保持学习习惯(努力接受新事物,在生活和工作上都需要坚持系统性学习,而非浅层阅读。一方面新的行业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产品特性,营销模式,仿佛之前的工作经验都使不上劲;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性质经常出差,很多零碎的工作资料和学习技能也需要系统性的梳理)
【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没错,深深陷入贫穷陷阱的人们,总是宁可吃不饱也要追求高层次的消费欲望,新的球拍,新的衬衣,说走就走的出行,一呼百应的聚餐,所有临时性消费带来的快感不知不觉就上瘾。
作为一个男生,经历过5年3次的搬家之后,还被室友吐槽个人物品太多。离了个大谱,我只是把生活必备物品搬了过来……
所以,试试一个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坚持定期适当的运动,多一点社交参与的真诚付出,少一点随份的到场打卡。
所以,试试一个消费方式:延迟满足,预算规划,定期储蓄,保持记账。
我希望,下一个三年不一定跨越穷人陷阱,但至少不像现在这么穷……
引自《贫穷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