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何谓是、非?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
不论一时,而论久远;
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
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2.何谓偏、正?
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
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3.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
4.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5.何谓半、满?
《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
6.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7.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
8.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yì),福不满也。
9.何谓大、小?
“一念不正即是(过恶),不待犯也。”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10.何谓难、易?
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一行精华:
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
一念不正即是(过恶),不待犯也。
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为仁,先难。
触动,反思,改变:
1.一时的,一个维度上的是与非、偏与正、半与满、大与小,有时难以分辨,需要我们升高一个维度去观察和思考。
“风物长宜放眼量”,要站在一生的终极追求目标和遵行价值观的维度,或者对于团队、组织甚至整个社会的作用维度,才能真正评判自己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的选择是否正确或完善。
当然这很难,那么身处局中的我们,则应本着一颗初心不变,去努力为善、积善、改过、去恶。不必过度担忧一时的评价,无论来自他人还是自己。用佛家用语来说,那叫“着相”。
从发生的那一瞬间开始,过去的就已过去,已经无法改变。永远关注当下这一刻,去做正确的事;然后经常回顾反思,不断改正优化,人生自然会越走越好。
2.关于难易,就一句话,先难后易,则难者不难,易者更易。如果反之,难者将永远难以攻克。
注意,难易与大小并不对应,有时候越小的就越难,看似庞大的反而不难,须细细辩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