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一个人突然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去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
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
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
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2000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从众。所谓的从众就是跟从大伙、随大流。在从众心理的指导下,我们往往是别人怎么考虑,我就怎样考虑,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造成从众心理的因素很多。
首先,这种心理和社会的整体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有人说,一个社会的传统色彩越浓,其中个人的从众心理就越重。的确,传统色彩浓厚的社会,统治阶级总会运用各种手段强化民众的从众意识,以禁锢人们的思想,避免不利于其统治的“异端邪说”,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其次,人们之所以选择从众,还考虑安全问题,即如果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很可能会招致“枪打出头鸟”的后果。所以按照大家公认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问题,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处事方法。跟随众人,如果这件事处理得很好,自然有你的功劳;如果处理得不理想,你也不会一个人承担责任。
实践中的经验也表明,在一个从众心理较普遍的环境里,那些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的人,往往会被认为不合群、爱表现自己,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融洽。
也正是为了避免于己不利的事情发生,所以社会上很多人的行为都是在随大溜的心理作用下做出的,很少或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
最后,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许多人往往已经失去了评判的标准,迷失了自己本来要坚持的与众不同的观点。
其实,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它自己的评判尺度和标准,因为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加上个人的自身情况各有差异,最后对某件事情得出不同的看法和结论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大家对待某事实众口一词,久而久之,大家的这种观点就被认为是正确的。于是,本来要表明自己不同观点的人也对自己的观点产生了很大的怀疑,毕竟是“众口铄金”啊。所以也就不再表明自己的看法,加入了大家的行列。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都认为人习惯使用右手是正常的,那天生就习惯使用左手的人,即左撇子,就被人视为不正常了,所以如果谁家的孩子是左撇子,家长就会从孩子小时候起,要求他改掉这个“毛病”,改成所谓“正常的”使用右手的习惯性动作,殊不知,习惯使用左手,可能表明了孩子在右脑方面具有某种天赋。
这种从众的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常见的问题,保持群体的稳定性,有利于大家的一致行动。但是,凡事随大流,自己不独立进行思考,不利于思考者形成创意观点。一般来说,从众心理比较强的人,他的创意思维能力就会较弱,而那些不善于随大溜的人,往往创意思维能力都比较强。这里所说的后者,他们通常不会按照大家公认的标准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他总是要提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意见。因为在他的意识中,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往往可能是不正确的。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强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在处理事情时,我们要注意人们的从众心理,遇事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正确进行决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