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董:我们今天来造字吧。
小董:造字?传说都是圣人造字的。我们也能造字?
大董:别被传说吓着了,每个人从开始涂鸦到学写字,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类造字史,我们每个人都是仓颉。
小董:真的?
大董:当然是真的了,别以为你没长四只眼睛就不是仓颉了。
大家记不记得在自己两三岁,开始在墙上乱涂乱画的都是些什么吗?
不记得?看来你爸妈没打过你屁股。
可能只要没被打屁股,这个年龄的小孩都是不肯在纸上画的,他们最舒服的姿勢是站着画,画纸还要够大,所以,他们最爱的画纸是墙壁。人类最初的艺术创作是壁画不知道跟这个习性有没有关。
小董没有因为他的壁画创作被打过屁股,所以家里的墙壁给画得异彩纷呈(惨不忍睹)。
小董最初的壁画创作是横横竖竖曲曲弯弯的线条大联欢。类似下面这种。(注:下图人物与作品与小董无关。)
每次画完,看着自己创造的一堆线条,小董都心满意足,面壁自恋,喃喃自语,仿佛这些线条述说了一个浩瀚的故事。
这是人类初始的一种表达,在原始人类阶段,人类如今天的幼儿一样,通过这些随意刻划的线条符号,开始表达,开始文字创造的准备。人在幼儿阶段的刻划,就是人类造字的预备阶段。
郭沫若认为,汉字有图画和随意刻划两个源头,就是象形和指事,而“指事先于象形,也就是随意刻划先于图画”。
随意刻划到了一定程度,开始有意的刻划,文字出现,指事字一画开天。
在《“一”是个开天辟地的故事》里,说过:东汉许慎把“一”作为《说文解字》的第一个字。“一”可能是人类第一个记事符号,也可能是远古第一个造出来的文字。表示数量的“一”,以及“二、三、亖(四的甲骨和金文字形)”,它们造字的源头就是人类从随意到有意的刻划。
“一”的造字方式叫指事,这是许慎取的名字。
《 說文解字 敘》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视而可识,它有一定的形象,看了就能识别,但它的意思得仔细体察,才能发现。
“一、二、三、亖”这些数字,是标准的指事字,每一个涂鸦过的小朋友,都已经在懵懂之中,把“一、二、三、亖”造出来了,并且无师自通了指事的造字方法。
“上、下”也是指事字,画一条直线或略弯曲的弧线,在上面点一点表示“上”,在下面点一点表示“下”。后来这一点变为一小横,再后来又变为竖。
这些是最早的一批指事字,也叫纯体指事。另外还有部分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造的,叫增体指事。这种字,每个孩子都会造。一棵树(木),你伸手一指:这里!往上指,是树梢,“末”字;往下指,是树根,“本”字;往中间指,是树心,“朱”字。这伸手一指,在文字里就用一点或一小横来表示。
同样的增体指事字还有“寸”字,寸的本义是手肘,在手的甲骨文字形下面点一点,这个部位就是寸。(下图寸字的甲骨文里,弯弯的有三个分叉的树枝形状就是手的象形字。)
“亦”字,本义是腋下,画一个人,胳肢窝下点两点,表示人体上的这两个部位。
“刃”字,在刀锋上点一点,表示刀的锋利部位。
增体指事字就是在象形字基础上加标识的字。
画过线条之后,就进入儿童壁画的第二阶段,画物体。
画个圆圈表示太阳,画个小半圆表示月亮,画个圈圈,加一竖,再给竖两边加斜线,就是正面的人,在甲骨文里,这个正面的人形就是大字。小仓颉们就开始创造象形字啦!
《 說文解字 敘》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
象形字从图画中来,把物体画出来,根据物体形象弯弯曲曲地画,就是象形字。
象形字分两种,日月这种叫独体象形,下面的甲骨文都是独体象形字。
但有些东西画了也不容易看明白。比如画一条眉毛,也许别人会认为是柳树叶子。画个圈表示水果,但别人很可能认为是太阳、球、鸡蛋、或者气泡。小董曾经画过一个黑黑的螺旋形圈圈,问我是啥,我猜不出,他不高兴,说:这不就是个山洞嘛!你看,多象啊!!
好吧,我承认,我也是把小王子的蛇吞象看成帽子的人。
小仓颉们的创造艺术性太高,但不艺术的人太多了,文字既然要用来沟通,就得照顾大多数人的智商,小仓颉们改进画风,画眉毛就把眼睛也画上,画水果就把小圆圈画在树上,至于南瓜之类藤蔓植物,就把小圆圈画在瓜藤上,这样总能看懂了吧。
这种字,叫增体象形字,也叫衬托象形字。
指事字和象形字不多,在汉字里大概也就几百个,但这几百个字非常重要,它们是最早造出来的一批字,是后面造字的基础。
用许慎的话来说,这几百个指事字和象形字,是“文”。《说文解字》里的540部首,就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文”。
《 說文解字 敘》
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翻译下就是,仓颉造字时,一开始是按照形状画的,这类字后来叫做象形字、指事字,叫“文”。用这些“文”组合起來新造的叫“字”,“字”是用“文”组成的会意字和形声字,比如日月合在一起造的会意字“明”。形声字如“江、河”,半边的水表示这个字和水有关,半边的工和可表示发音。
“文”是根本,“字”是“文”生出来的,越生越多,就象父母生孩子一样,所以文字文字,父母“文”得排前面,孩子“字”排后面,不能颠倒了。
小仓颉们从线条画到物体,绘出了“文”,之后,年龄渐长,思想复杂,hold得住更复杂的画了,就开始以“文”造“字”,画事情了。比如画一条鱼是画物体,是文,画捕鱼就是画事情,是字。捕鱼这个事怎么画?有的小仓颉在鱼边上画了水,表示河边有鱼,意思是鱼从河里被抓出来了。有的画一只手拿鱼竿钓起了一条鱼。有的在鱼边上画两个手一个网,表示撒网捕鱼。金文里还有更简洁的表达,就画两只手去抓鱼。这些都是表达捕鱼的事情,后来这个字写成“渔”。
这些“渔”字,分别由不同的“文”组合在一起,有鱼、有网、有水、有手,有鱼钩,一起组成捕鱼的含义,这样造出的字叫会意字。
《 說文解字 敘》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把各种“文”放在一起,会合它们的意思,表现出造字的含义。
“武”字的甲骨字型由止和戈组成,止的本义是脚,有走路行进的意思,停止是后来的引申义,造字本义是拿着武器去打战。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武字的解释引用了《左传》的记载:
《 說文解字 》
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这种解释,也是会意,但这是后来给“武”字添加的政治哲学思想,是“武”字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但“武”字出生的时候,没那么多矫情。
至于许慎举例的另一个会意字“信”,后人解释人言为信,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所以是会意,但现在比较多的学者认为信不是会意字,是形声字,太复杂,不提。
指事、象形、会意,是许慎总结的汉字造字理论“六书”中的三种,这三种方式看似各管一堆字,但其实,三种造字法之间老打架。
比如“大”字,大是一个正面的人形,象形说归他管,但指事认为大表示的不是人,是用人形表示大小之意,所以大归指事字管。
“旦”字,指事字说,太阳在上面,造字原理跟上字一样,旦是他的。但会意字不干了:旦是太阳从地面升起,甲骨文里旦的底下不是一横,是个圈,明明是会意字,得抢回来。
类似的字还很多,这场混战中,指事、象形、会意三国鼎立,历代文字学家为先锋,争来抢去,闹了2000年,到现在也没消停。争到后面,还出现象形兼指事,会意兼指事的说法,一个字,成了两国公民,双重国籍。
这场持续了两千年的混战,究其原因,是许慎的六书理论不够严密,依据的字形是小篆,而文字从甲骨到现在一直在变化,六书一来无法涵盖所有的汉字,二来每个学者依据的字形不一样,对字体构件和造字本义的解释不一样,文字的分类就有可能不一样。
到近代,终于有文字学家受不了出来说:分久必合,三国该统一了,指事、象形、会意都是表意的,就一统天下取名为表意字吧。我今天讲的就是表意字。
虽然许慎的六书说有缺陷,但六书是文字学上的一大创见,提供了研究汉字造字规律的思路,影响深远,所以,我还是采用许慎的六书理论来分析造字。但六书是指月之手,是帮助我们分析理解文字的,文字才是我们的目标,六书是手段,好用之处就用,不好用的地方,别死抱不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六书里,还有假借形声转注,下次再说。这篇已经太长了,能看到这里的,都是仓颉。所以,不妨做个练习,用下面这张图上的象形字,造几个会意字,或者,用这些字,讲个故事。
提供几幅图做个参考:
上图是阿拉斯加的一段原始图像文字,说的是:用30只打猎获得的海狸,去交换一只野牛、一只海獭和一只绵羊。中间的“×”表示交换。
顺便说一下,这个“×”很有意思,我以前写过这个×,详见此文:《文字里的 X X是个什么鬼?》。
各个地方的原始人类,不仅表达相似,连用的符号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