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雪,借一双慧眼

作者: flower_惠风 | 来源:发表于2022-10-24 23:57 被阅读0次

    石林的雪 2022年2月22日

    对于喜好文字的人,张岱的文,像精美的瓷;当然是明代的;而且是一批。阅读他的文章,就象面对精湛的文物,不论大件还是小品,都足以细细揣摩,慢慢品味。

    比如,《湖心亭看雪》。

    从交待事由到乘舟返回,有山有水有同好,有声有色有温度。

    这么丰富的一篇游记,只有一百六十字,居然还能给舟子一个特写镜头外加一句台词,令人佩服。

    作者深厚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丰富的文艺素养,使这些文字都被赋予了极大的张力。使得《湖心亭看雪》同时还像一幅精美的书画作品——着墨不多,飞白精妙、留白旷远、余韵悠长。

    初初一读,并不新奇,叙事、写景、对话,无它,唯简洁明快。但若你再逐句逐字细读,这些文字与形象就开始活跃。

    三日连雪,万籁俱静,白茫茫的清寒,赏雪人的痴,给寂静江天带来了第一丝灵动,这份灵动随着西湖清晨的涟漪慢慢扩散。它引导我们思路从点到面、在水平方向拓宽。在这些文字背后,你感受到了四野的寂静,规律的摇橹声,象拉链一样,将这寂静在湖面拉开又合上,拉开又合上。涟漪无声地配合着摇橹的节奏,向着湖中推进再推进。

    游记全文只有两句话,两句话着重用了七个字,实词“喜、有、痴”,虚词“焉得更、更”。聊聊数语,采用了书画中大面积留白的手法。只抛砖引玉,把更多的词藻与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

    金陵客的童子怎样煽着红彤彤的火苗,青梅酒怎样热烈地在炉上欢腾,廖阔江天欣于所遇、客与岱怎样围炉把酒,所有细节的展开,全都留白,由读者说了算。

    天与山与云与水,上下一白。聊聊数字,就引导着我们视线,由高到低扫视过垂直方向上每一个层次的景物。

    接下来是这篇小游记最别致的地方:长堤一横,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简直是笔走龙蛇中最精彩的飞白!

    这绝对不是我们身临其境游湖、船至湖心那一刻所能得到的视角,因为我们此刻正身处舟中,只是两三米粒中的一颗。

    这是从远处的山峰看西湖所得到的景象,而且距离要足够远。彼时的张岱,还是公子贵胄,文雅博学,正优哉游哉寻趣山水。张岱应该很多次在远处山峰细致观赏过西湖,对湖中景物的体量、比例、四季的景致了然于胸。所以他能用跳荡的笔法,借我们另外一双眼睛,从远处山亭内欣赏湖中的赏湖人。

    用文字来描述崇祯五年腊月这次赏雪,我们大多思路都会沿着湖岸登舟-----摇橹行船-----泊舟亭畔----邂逅同好这样的动线展开。

    但是在1632年冬天的某日,挥毫行文的张岱,就在舟行湖中的那一刻,自然而然地将笔触从这条动线跳脱出来,给了我们一个独特别致的视角,于是,远处山峰上的你,正在欣赏湖中围炉的你。

    由《湖心亭赏雪》足见,陶庵先生自称书蠹诗魔完全实至名归。

    您若无感,我们也玩一回穿越,穿回到390年前的日常,没有相机;没有手机;没有航拍;没有摄制组可升高降低、拉近推远的镜头;而且,古代中国唯一使用透视原理作画的画师郎世宁,当时也还没有从遥远的意大利赶到清朝的中国,更不可能穿越到崇祯五年。

    所以,这样独特的视角,这种别致的慧眼,完全来自对作者对诗书作文的多年痴迷,对风物人情的深度体察。

    我国的古诗文精品,浩如烟海,古代的鸿儒墨客,灿如繁星,陶庵先生张岱绝对是星河中璀璨的一颗。

    陶庵先生的文,总让我读了又读,因为它总能借我一双慧眼,认真审视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赏雪,借一双慧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jo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