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108天,2023.02.26
阻抗是指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
阻抗的本质上是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精神防御与抵抗,他可表现为对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是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等。
阻抗既会影响咨询师的工作满意度、个人价值感和自尊,也会导致求助者不再轻易袒露自己、退却或直接放弃治疗。
阻抗的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弗洛伊德对阻抗的定义强调了潜意识,对于个体自由联想活动的能动作用,而罗杰斯将阻抗看作个体对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其目的在于不是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把祖况理解为个体,对于其行为矫正的不服从这一立场,反映了个体行为变化与环境控制的相互依赖。
阻抗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是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求职者对于某种心理咨询要求的回避与抵制,或是求职者对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人的某种敌对或依赖,还可以流露出求助者特定认知情感方式以及心理咨询师的态度等。主要有以下四类: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沉默、寡语和赘言。注意区分阻抗性的沉默~敌对与反省性沉默~领悟的需要;少言寡语常见于非自愿(被迫前来接受咨询及对咨询充满戒心的求助者);赘言是减少咨询师讲话的机会、回避某些核心问题、转移注意力等。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和假提问等。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等。心理内归因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它可以使求助者对自我暴露与分析的要求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健忘是当谈论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议题时所表现出的遗忘现象;最终暴露是求助者故意在咨询会谈的最后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事件,让咨询师感到措手不及,从而借以表达求助者对心理咨询的某种抵抗。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迟到早退、不完成作业、不付费或延迟)、诱惑咨询师(衣着打扮、言行)以及请客、送礼等。
阻抗产生的原因:
1.卡瓦纳认为阻抗来自三方面:一是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二是因为行为失调是功能性的,三是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咨询过程中都会产生某种变化,这种变化不论大小、程度,成长中的变化总要付出代价,总会在消除旧有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时伴随着痛苦。如改变一个人多年形成的信念和价值观及思维、行为习惯很不易,不仅需要咨询师的努力,更需要求助者自身的努力。这需要深刻的反省,瓦解自己过去相信的、习惯的某些东西是痛苦的,而建立新的信念和价值观、新的思维、行为习惯是很艰难的过程。
阻抗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指失调的行为最初是偶然发生的,因其使某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以致固定下来。一是求助者从中获益;二是掩盖了更深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阻抗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只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或反对意见的动机;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求助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处理阻抗想象:
1.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解除求助者的戒备心理。
2.正确地进行心理诊断和分析。
3.以诚恳的态度帮助求助者正确地对待阻抗。一定要从帮助求助者的角度出发,并以诚恳的、与求助者共同探讨问题的态度向其提出。
4.使用咨询技巧突破阻抗。
应对阻抗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阻抗,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以便最终突破阻抗使咨询取得进展。突破阻抗的关键,要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使之能与咨询师一同寻找阻抗的来源,认清阻抗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认为克服阻抗,解释是重要的武器,要分析、解释阻抗的表现和性质,并向求助者说明无意识阻抗的真实意义,反复进行长期的修通工作。克服阻抗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解释和讨论,甚至求助者对此达到真正的领悟为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