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教育理论界 , 赫尔巴特和杜威分别被看作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然而赫尔巴特的思想是不是就意味着传统? 杜威的思想是不是都是全新的呢?杜威是以批判赫尔巴特的姿态出现的 , 那么他们的思想是不是都是对立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哪些异同之处? 应如何看待他们在历史上起过什么样的作用?
一、教育目的论:儿童发展与社会改良
首先,在考虑教育目的时都从儿童的发展出发,重视儿童广泛的兴趣。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由教师根据儿童的未来生活制定的,现在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杜威则相反,他对儿童今天的生活和明天的生活同样重视,不能为了明天而牺牲今天。
第二 , 在教育目的的制定中充分重视每个儿童的个性。杜威比赫尔巴特更注重儿童个性,并有走入另一个极端之嫌。
第三,教育目的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两位教育家都选择了教育改良的道路。不同的是, 赫尔巴特要改良的是封建社会,杜威要改良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杜威与赫尔特相比,已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从而前进了一大步。
二、课程论:学科与活动
赫尔巴特认为在“教学中有两条主线,历史的和自然科学的。” 以这种两分法为基础 , 他把人的兴趣划分为两类六种,相应地开设不同种类的课程,” 除了这六种主要兴趣类型的科目外,他认为“ 技术知识 ”也很重要;杜威重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从各自的历史背景来看, 两种课程论都具有历史意义。
赫尔巴特的课程论是针对 “ 古典人文主义 ” 的缺陷提出的 , 它所涵盖的广泛的内容 , 严谨的结构是以前的课程论无法比拟的 , 成为现代课程论的基础。
杜威的课程论是对赫尔巴特的继承和发展。在当时教材脱离生活和儿童实际的情况下, 实有振聋发馈的作用 , 反映了时代和工业科技发展的要 。他的课程论与其它思想一样 , 其实质并不是只要活动不要知识 , 而是要求对知识要活学活用。他的课程论是以儿童为核心,活动与知识兼顾的,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因此 , 说杜威只要活动, 忽视系统知识恐怕是一种误解 。
三、教学方法论:思维与活动
赫尔巴特比杜威强调教师的教 , 教学中更注意知识的系统性。
杜威比赫尔巴特强调学生的学 , 教学中更注意学生的活动。
但是, 他们都没有绝对否认教学中不可分割的另一面,只是各有侧重而已 。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他认为,任何教学都必须遵循这四个步骤,他说 “较大的构成部分是由较少的构成部分组成的,正如较少的是由最小的组成一样 , 在每一个最小的构成部分中都可区分出四个教学阶段。”
杜威提出了教学的五个步骤:
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
第二,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间题;
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 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第四,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 , 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四段论”与“五步法”并非截然对立的
首先,杜威对教学方法的追求本身受到赫尔巴特的影响。虽然杜威谴责赫尔巴特的方法机械、 呆板,认为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或模式。但他本人的五步法岂非也是一种模式他也在有意无意寻找一种教学模式。其实,无常势必导致无序,教学如果存在规律, 也必然存在一定的模式 , 探求模式实无不可。但是 , 恒常意味着静止,因此,模式化则不可了。“四段论”与“五步法”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相对的 , 实际上是从老师、学生两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同一个间题—教学。
四、总结
尽管杜威大力批判赫尔巴特及传统教育, 但是, 他的教育思想是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改进和发展 。 杜威提出的有些观点 , 赫尔巴特实际上已经提出,只是没被传统教育学派坚持或注意而已。然而 , 作为新学派的开山鼻祖 ,尤其是他想创立的是与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相对立的新理论 ,必然会有许多与赫尔巴特不同的新思想。
他们思想分歧的根本原因是时代的需要。
19世纪初 ,教学上混乱无序的状况需要有人建立有章可循的教育学 , 赫尔巴特承担并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20世纪初工业的飞速发展 , 需要动手能力强、有创造力的实干家和工人。机械、呆板、以纯粹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显然已经落伍 , 于是杜威开始了新的冲击。可以说这种分歧本身是历史的必然。作为有洞察力的教育家 ,他们没有绝对地否定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各种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