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刘润讲,优秀的人都有“事比我大”的心态,遇到事情内心的自我要小。
碰到挫折就想“我没错,我是对的,我考虑周全了,我有经验,这个我懂”,这种思维非常阻碍一个人成长。
一个忘我,一个内心中事比我大的人,才能真正成长进步。
真的有用,比如说我前段时间投稿被拒,我觉得写的还不错,对方说我原创内容太少了。
但我觉得那就是我自己写的,自己画了思维导图,然后是自己总结提炼的,也加了个人的经历。
然后他就觉得我是根据书里的内容写的,我也不太理解,因为古往今来所有的知识不就是书里的吗?就看有没有内化成自己的嘛。
我们学过的知识,看到的每一篇干货文章,哪一项不是参考书上的内容,哪一种思想不是借鉴古人的智慧,难道都是抄袭?
所有写书的、写文章的作者参考了别的书,都不能叫原创?
所谓输出,就是把学到的转化为自己的话,然后加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于是我还跟他解释了半天……
一本书十几万字,我也不可能全抄上呀,没有思考也不能提取、整理出有逻辑的几百字的思维导图呀。
没有想法也不能再从导图中扩展出2千字的收获呀,在我看来是读一本书从厚到薄,再到厚的过程,直接抄的话,我也没必要写作了。
当然情急之下自然没有立刻想出这么多说辞。
可能是这段时间看书和冥想的原因,我一下子觉察到自己的状态是紧绷的。
觉得自己一遭到不同意见,就会立刻变得机警,下意识的去反驳,意识到解释的时候已经算是反驳了,既然别人已经判定我原创内容太少无法过稿,也没必要再争辩。
然后就说“好的”,于是让自己平静下来,就没有再继续讨论了。
然后又过了2个小时,我又想了一下,可能是站在他的角度他觉得我是直接抄书中的理念的,或者是不符合他的投稿要求。
然后我就想了一下,嗯,写干货文章和读书笔记,也许也是有所不同的,就是不能直接说我从哪一本书里提炼了什么经验,可以委婉的说我从几本书里总结了哪些经验,就是我在写下次写作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
或者下次写作的时候投稿一个专门针对书评或者读书笔记的公众号,或者找自己觉得能真正给到你中肯建议的人去评价。
放下自我,真的很难,客观的去看待事情,比自己的感受更为重要。
如果加上主观情绪的话,我可能就会一直抱怨或者是愤愤不平,这个就是需要事比我大的心态。
无论怎样,投稿心态要好,任何事都一样,不要被事情打倒,他只是评价你的文章,并不是否定你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