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中山小学 黄小海
《改变顺序,翻转理念》这一讲提到了书中的一节数学课《平方差公式》教学案例,上课的环节大体是这样:一、计算巩固,引入课堂,学生计算老师提供的四个多项式,为后续学习做铺垫;二、师生交流,获得猜想。通过师生的一问一答,学生归纳出平方差公式;三、验证猜想,获得新知,老师让学生计算一个边长a的大正方形扣掉里面一个较小边长b的正方形,剩下的面积是多少?验证公式的正确性。四、变式练习,巩固新知,逐题练习,每一轮的题目难度逐渐增大;五、归纳反思,总结课堂。
王博士给出的课堂改进建议:
图片取自《数字时代的学与教》比较下,王博士把教学的顺序做了改变,原来验证的那个问题,提到了课堂的开头让学生探究。是不是这样改变下顺序就是生本课堂呢?,这样的改变到底改变了什么呢?将验证的这个问题放到开头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维,王博士提出鼓励可以多种解法,让学生的思考不被限制,如果说原来的教学学生的思考是单线的,改变后学生的思考则变成多元。
接着王博士把学生的思考带入了更高一个阶层,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后再全班讨论组间的不同解法。对话,交流,分析不同的解法,比较思考异同,再修正自己的思考,通过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所有学生都在原来思考的基础上有了提升,而所有的学习资源,老师除了提供问题以外,其他全都来自学生的当场生成。这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
我想改变至少有这两点,一、学生由单线思维变成多向思维,不限制学生思考;二,课堂生成由部分学生的生成变成全体学生的生成,关注全体且各有所得。
联想到自己之前上过的一节《扇形统计图》的课,是不是也可以做这样的改变。教学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这部分,先给出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独立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中的一种或几种并写下理由,再通过小组、全班学生之间的交流,辨析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师不做任何暗示,也不做任何引导,只提供一个素材。我想经过这样的改进,应该离“生本课堂”更近一步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