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分析了核军备竞赛的平衡状态,以及双方的安全线,甚至当某一因素改变时,平衡状态的变化情况。
核军备竞赛的情况由双方的核导弹数量衡量,核导弹数量越多,意味着核威慑力量越强,此核导弹数量,是处在对方的核导弹全部使用或被摧毁的前提下。
模型假设的前提条件:
假定双方采取相同的核威慑战略:
1.对方先发起核打击,且使用全部的核导弹,且全部打击己方的核导弹基地。
2.己方遭受第一次核打击后,应保存足够核导弹,给对方的工业,交通中心等目标以毁灭性打击
假定一枚核导弹只能攻击对方的一个核导弹基地,且摧毁这个基地的可能性为常数,由功击精度和防御能力决定。
模型建立
设甲方拥有x枚核导弹,乙方拥有y枚核导弹
若,甲方先打乙方,则乙方剩余枚未被攻击,且乙方被打击中残存sx枚,s为乙方残存率,即乙方保存枚核导弹,视为乙的威慑值
若,依然是甲方先打乙方,则乙方保存枚,即
若,依然是甲方先打乙方,乙方所有核导弹被攻击,且枚核导弹被二次攻击,则乙保存枚核导弹,即
若,。
对各式子整理成y的式子:
对取连续值,令,为大于零的任意实数,表示乙安全条件下甲乙双方导弹数量之比
可知,,是一条上凸的曲线。
当在乙先打甲的前提下,即将中吊换位置,可得,,即一条右凸的曲线。
P点为核核军备竞赛的平衡状态
对于乙安全线,,越大,曲线整体上移,且变陡;若残存率变大,曲线变平。
模型假设的变化引起的曲线变化
1.当甲方增加经费保护及疏散工业,交通中心等目标,则乙方打击甲方难度更大,即要增加威慑值,故乙安全线上移使P点左上移,均增大,双方核军备竞赛升级。
2.当甲方的固定核导弹基地改进为可移动发射架,则甲方的残存率增大,但甲的威慑值不变,故甲的安全线左移,均减小,说明甲的单独行为,会使双方的核导弹减少。
3.当双方都发展多弹头导弹,每个弹头可以独立的摧毁目标,每一方的核威慑都变小,残存率都减小,二者的综合影响使得p点出现两种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