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觉得自己倒霉,过去自己这么尊重老人,怎么到了自己老了,就没人尊敬自己了呢。新时代的婆婆觉得自己很倒霉,自己忍气吞声照顾丈夫一家子,受了不少婆婆的气,结果自己做婆婆了接着要受媳妇的气。父母觉得自己倒霉,自己小时候那么听爸妈的话,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叛逆呢。老师觉得自己倒霉,自己小时候被老师又打又骂,怎么自己当老师了却对学生打不得,骂不得。
这种想法在如今的中国其实非常普遍,我不去评论这种想法的好坏,反而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其实上面的所有倒霉的事都是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尊重导致的。而他们觉得应该受到尊重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尊重过过去的长辈,所以当他们自己也成为长辈的时候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也应当像自己当初一样受到年轻人的尊重。最典型的就是那句话:你也会老去。
很可惜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什么尊重是建立在年龄上面的。尊敬老人长辈不是必然的,而是必须要在尊敬老人和长辈对社会整体有正收益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这个可以参看由一部日本电影《楢山节考》那里面对老人的“尊敬”就是在他们70岁的的时候将其背到山中让他们自生自灭。你说这样做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么,放心,如果一件事对社会有益却不符合道德,人们就一定会把他合理化。比如把老人送上山是让他们投入山神的怀抱中。所以不是有了道德才有社会运行方式,而是先有社会运行方式才匹配上相应的道德解释。道德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不需要想清楚前因后果照着道德准则照做,因为那个因果关系要想清楚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遵守道德准则就是一件对大多数人有利可图的事。他至少降低了社会总体运行成本。
但是尊敬老人和将尊敬老人固化为道德是两件事。固化为道德可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但是如果尊敬老人这件事本身没有收益,那它就不会出现,更加不会成为道德。年轻人之所以付出了对老人的尊重,那一定是得到了一些对年轻人更有价值的东西。那个东西叫作知识。老年人受到尊敬后就一定要帮助年轻人更好的成长,婆婆受到尊敬后就一定要帮助儿媳妇打理好这个家,父母受到孩子的尊敬后就一定要帮助孩子成长,老师受到学生的尊敬后就一定要将知识教给学生。所以真正尊重的是知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年龄大确实代表着知识丰富,所以社会的道德渐渐的变成尊敬长者。这是当时的知识的来源大多数来自于经验有关。所以老人的经验丰富,就可以帮到年轻人少走弯路。不是有句话说:不听老人呢言,吃亏在眼前。
但是到了这个知识大爆发的时代,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不能帮助人们适应现在日益变化的社会环境。所以长辈的知识作用小了,那么相应的尊重也就自然少了。
这些想法是在研读了张五常的著作后的一些所思所想,他认为社会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合约,而且是一种长期合约,既然是长期合约就不可能有合约的一方长期占便宜的情况出现,否则它一定会改变。从古之今都是如此,只不过古代社会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道德的变化也很缓慢,但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快,道德没跟上,尤其是有些人脑子里的道德没跟上,所以他们就觉得委屈,觉得倒霉。
我一向来看不起讲道德的人,这些人不是傻就是坏,因为他们大多数不是用道德约束自己,而是用道德绑架他人,遇到这种人躲远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