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因为生病,所以沉于东野圭吾的小说之中,没有刷新闻,但是朋友圈还是带来一个新名词:雄安新区。今日看了看相关新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所有人都对新区抱有希望,特别是当地人和专家,甚至用了“千年大计”这样的马屁词语;另一类是说要严格控制在这里的投机性买房。外媒也对此也相当关注,花了大量篇幅报道新区的设立,但是对于其可能性持谨慎的态度。那么为什么要建这个新区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4029372/084437e5c34a2428.jpg)
第一目标,分流北京、天津两市的人群,缓解大城市病。北京市控制人口的指标是已经规定下来的,任务属于“急迫”,现在所用的方法就是“疏散非首都功能”。但是北京又太好面儿,给首都的定位弄了“四个中心”,功能太多,所以疏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并且房地产投入资金过多,房价高企,很多中产把身家都押在这里了,不敢乱动。天津作为北京的一个延伸地,面临的情况差不多。所以这次打了“新区”的牌,想要或主动或被动分流一部分人群到这里。但是要“平地起高楼”,面临两个风险:第一是回报是否能够超出投资,没有资源禀赋的新区一定要有独特的条件才能吸引到人群和资本(例如作为改革窗口的深圳和浦东),那么雄安呢?现在官方没有给出说法,其新闻发言人指出了一点点,说要打造一个“创新驱动区”,看似很有意思,要搞“中国硅谷”吗?但事实很无情,硅谷并不是由政府主导出现的,而是因为高科技人才自发集聚出现的,而且因为硅谷地价推高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转向长岛地区。现在中国的高科技人才其实都是集聚在“北上广深”的,但是貌似并不会因为集聚就产生创新,这里在理论上出现了因果倒置的问题。
第二目标,依靠投资基础建设推动GDP,解决就业问题。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以后,因为经济增速下降,就业的困难越来越大。在中国这种困难通过“考研热”和“考公务员”热就可见一斑。这还只是中高端人才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有几亿农民困在土地上苦苦挣扎,这一批人面临更大的失业危机,因为粮食安全的原因,我们必须要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这必然涉及到土地集中,从而产生大量的无业农民,他们可以说什么都不会,年龄也不小。中国现在仍在大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城市间的交通,修高铁,修地铁,在此之前则是地方政府大量翻新城区,三线以下城市的余热可以说已经过去了。所以雄安新区相当于重建一座新城,又可以大量建设了,可以解决不少就业。这种类型的开发,与各个地方所建的产业园区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当然也许中央给雄安新的政策特权,现在这个东西还没有,属于方向不明朗。
第三目标,引导资本流入雄安新区。经济下行后,社会资本属于紧缺资源,因为一二三产都不太挣钱,大量资本进入房地产,扭曲房价,造成泡沫。而一个新城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配合以城市的限购政策,也就可以变相地挤压房地产泡沫,让房地产回归到正常状态。新闻里说“别带你的钱,带着你的头脑来”有点儿言不由衷。现在只是因为定位不明,政策不明导致资本不容易找机会进入,但是一但正式规划出来以后,必定会大量招商引资,这是肯定的。
第四目标,对户口改革进行实验。土地流转的下一步一定是农民进城,不可能在土地流转后农民还住在田间地头或者原来的村庄。农改非农的实验点之前在重庆,重庆研究出一个“地票”的方法,将原本属于集体的耕地和宅基地转换成城市的房产,应该是已经有一套方法了,所以将在华北平原进行再实验。新闻发言人说这个新区原来没什么人,相当于白纸画画,我想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样转换成城市户口的农民就可以承担起基层服务工作,为分散过来的高科技人才服务。同时,这也可以看作是北京对于河北省的补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