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记得是愚人节,和我玩得好的同学全部合起伙来,骗他老师叫他去办公室,这是我原先不知情,后来也后知后觉大家是在逗他玩,可是他就是那么“好骗”,明明其中已经有人笑场了,明明他是有在犹豫的,内心是有疑惑的,但他还是选择走出教室。过了这么多年,我都已经忘记那个男生的名字了,但是这件事却一直忘不掉,大概是为了提醒我,当初自己的事不关己,看热闹的心态,不制止的做法,会不会对人家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可恨的不是那些欺凌的人,而是那些看客吧。
校园欺凌地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而且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
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有错,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谁都不是生来就弱小,可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成为了强者,即所谓的施虐者,而有的人却成为了弱者,受害者呢?《少年的你》里面,郑警官问陈念“被欺负的时候为什么不报警呢,你要是报警我们肯定会帮你的。”陈念回答“谁能帮我?是录视频的人吗?是看热闹的人吗?还是那些问为什么不是别人偏偏选中我的人……” 受虐者在被受虐的过程中,反抗,会让施虐者更加变本加厉,不是每一个陈念背后都会有一个顾小北,不反抗,只能任施虐者摧残,而沉默,也会让施虐者更加有底气,为什么胡小蝶死之前陈念和她一起把牛奶运回教室,胡小蝶对陈念说:“他们都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这其实与“旁观者效应”和“沉默的螺旋理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旁观者效应”,也叫做责任分散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一件事情一个人来做,那么他会有很强的责任感,从而采取积极的行动。当一个任务一群人来做时,责任就分散了,个人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在胡小蝶受害事件中,班上的同学都知道,但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就是因为每一个的责任被分散了,谁都不愿意做那个出头的人。而这种“旁观者效应”正是对施虐者的默许,“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意见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反复,就会形成沉默一方继续沉默,而发声一方越来越强大的局势。同学们的不作为,在施虐者看来就是对他们行为的默许,增加了他们的底气,从而更加变本加厉。
也许我们没有办法杜绝校园欺凌,但造成校园欺凌事件的很多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合理性不规范性,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良好的家庭教育,加以重视,加以关注,才会减少这样的悲剧的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