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懒是认知不够(二)
20230804
单看懒这个字,可以解释为心在耍赖皮,本来应该去干的事情,就是不去行动,有时候还会为自己不去行动找各种借口,比如有的人嘴上说要减肥,迟迟的不采取任何实质性的措施,本来不应该吃一些高热量的食物,他也明白吃高热量的食物会对减肥起到负面的影响,可当遇到自己喜欢吃的高热量食物,还是忍不住大吃起来,为了让自己吃起来没有心理负担,还会给自己找个理由,比如吃完这顿,下次再控制吧,事实上,他的下次再控制是给自己的心理安慰,只有这样,吃起来才能大快朵颐,不会有什么心理上的阴影,这种放纵自己的行为其实就是心在耍赖,本来已经和自己立下契约了,但当诱惑来了的时候,一下子就把契约给撕毁了,这种就是精神上的懒。
以往我们认为的懒基本都是行为上的懒,比如不叠被子,不喜欢收拾屋子,经常头不梳脸不洗,回到家躺到床上不想动弹,我们把这些类似的行为称作懒,可懒不止行为上的,还有抽象的懒就是精神上的懒,比如出了问题,不是想着主动思考去解决问题,而是想着其他人把现成的答案给自己,这种不勤于思考,总是期待吃等食儿是不易被察觉的懒。
遇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本来用搜索引擎就可以解决,非要去问其他人,让别人给自己一个现成的答案,稍微主动一下都愿意,唯一主动的就是等着别人给个现成的答案,如果总是等着别人把饭喂给自己,想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都等着被动的投喂,而不去主动的探索你发现去思考去规划,这样的人就会越来越懒,特别是如果这个状态别人还能不停的满足他,那这样的人永远都不可能真正的长大,即使年龄很大了,依然是个孩子,这类人的认知也不会搞到哪里去,灌输式的生活只会让人的大脑不断的退化而不是进化,这样会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越不想动就会约不愿意行动,越不愿意行动就会变得越来越懒,那么认知也就越退化,当认知不够的时候,懒就就会酝酿出来低层次的认知,这个时候即使正确的时候摆在面前,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本质上是对这件事的认知还不到位,生活中这样的人很常见,每次聊天的时候会说:道理我都懂,我就是懒,不想去做,真是这样吗?如果仔细深究一下这个现象,它的背后是什么呢?懒其实是人的天性,同样的道理为什么有的人知道了就会去行动,是他们天生就不懒吗?不存在的真相来了,对于一个真确的道理表现出来懒惰,其实是因为认知能力不足,可能这么一说,有的人会反驳,你想一个人面对好事情纹丝不动,原因无非两种:要么你并没有真正懂这件事儿的好处,要么你并不认为它能带给你想要的结果,而这两种都受限于你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再举个例子你就会明白了,假如有人给你开一千万,让你做一下事情:每天从早上七点认真工作到晚上九点,睡觉前还要阅读和思考两个小时,只要你坚持五年就把这一千五给你,你觉得自己做得到吗?
再假设一下,并不提前和你敲定这一千万的合约,只是告诉你一个道理,你这么做一定能赚很多很多钱,你还愿意每天坚持做这些事情吗?假如你愿意,那么你就是极少数的人,在没有明确时间和可衡量的利益时,很多人看不到一件事儿的长远的价值和好处,无论多少人告诉他这件事稳赚不赔,收益终身他也觉得对,但他的认知潜意识告诉他,觉得不可信不真实其模糊,当回报在他们看来不存在不明显时,动力就不足,自然就表现懒,相反,在讲一类人看来,未来的回报却清晰可见,于是他们就选择努力和坚持,所以有的人为了提升自我,每天坚持读书写作,有人为了健康的身体每天坚持锻炼,有人为了一门手艺,愿意花十年的时间去练习,所以懒其实就是在认知上和那些对于同一件事儿采取行动的人是有差距的,对某件具体的事情表现出来行为上的懒,来自于你对这件事儿的认知程度,那些勤奋自律有节制的行动力强的人,往往有着更高的认知层次,这也是为什么能力越强层次越高的人,他就越勤奋越自律,勤奋自律是表象结果,本质在于原动力和认知能力,越是觉得自己懒得人,越是应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