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诚来说,这一节读起来就更困难了,因为有太多的概念、理念、观点需要辨析,预计要写不止一篇 —— 我想根源在于,所谓学贯中西、儒道释三家皆通,本来就很难的。
首先看第一段,我们逐句来读: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与社会密不可分,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一个立体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人不能不了解外界,也不能不了解自身,只有内外和谐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这似乎没问题,基本是论断性质,没人会反对。
这就是古代一直强调的“天人合一”。
但是,什么是“天人合一”?古代有“一直强调的”的“天人合一”概念吗?这概念导向“内外和谐”吗?
很可能没有。
我们看看人民网的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其实很难得到统一的定义,也没有特别强调“内外和谐”等方面。
接着:
《大学》的核心思想,归纳起来就是18个字:“格物致知诚意正其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我们看《大学》的原文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因而,18个字的总结,大体是没错的,但是解读的逻辑,需要再思考:
意思是说人要推究领悟事物的原理,就要使意念诚实,端正心态,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治理好家、国,以及天下,讲的就是从内及外的道理。
这似乎是阳明心学的逻辑了:
“致良知,不假外求”。
和《大学》原文的顺序不一致,我们可以再看一下: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那么,如何定义“物格”?朱熹老先生有了自己的定义,形成了理学一脉 —— 但大学原本,确实是没讲如何格物致知的。
当然,不一致也不是说心学就是错的 —— 这无疑掀起哲学论战,不展开;只不过本文的论证逻辑,是不是也不必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