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纽约琐记》里说,“美术馆是一座座庞大的坟墓。多少埃及木乃伊、罗马石棺、中国陶俑,还有波斯古冢的瓷砖画,离开自己的千年洞穴,隆重迁葬美术馆。”在我每次造访各种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类似的感受,陶器上的污垢,铜器上的锈渍,古画里的泛黄,雕像中的残缺,在馆内灯光投射下,清冷死寂又尚存一息地散发着连绵的灵感场。
尽管没什么艺术天分与基础,但冲着“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的头衔,也得去大都会博物馆感受感受。纽约的美术馆不以金钱为门槛剥夺任何人享受艺术的权利,大都会博物馆捐赠性质的门票收取很人性化,包括之后去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也是,每周五都会有免费之夜。
大都会博物馆建筑外形中规中矩,在整个曼哈顿风格各异的建筑群里并不亮眼,虽其貌不扬,但历经百余年的扩建,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其藏品类别、数量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进馆前老师提醒我们“想一次看完是不可能的”。
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多而杂,很后悔去之前没有做点功课,比如看看MET官网什么的,以致无法按图索骥地直奔精华展区,只能走马观花地看看。挑几个印象深刻的地方说说吧。
在欧洲艺术展区,除了大量绘画雕塑作品外,还有一些欧洲风格的家居陈设,有的屋内简洁敞亮,有的则布局紧凑而精致,地毯、烛台、墙饰等细节也很到位,辅以不同色调的灯光,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
二层的回廊里是中国陶瓷的展陈,因为不曾了解过相关知识,所以觉得和在国内博物馆看到的陶瓷展差别不大。其中一个展厅里,陈设了很多佛像,左侧一整个墙壁上则是著名的广胜寺壁画。
亚洲艺术展厅包罗万象,除了上述的陶瓷、雕像、壁画,二层里一道月洞门后别有洞天地容纳了仿建的室内苏州园林,未曾与真实的苏州园林做过对比,不过扑面而来的文人气息、静谧的氛围,甚至让人忘了自己是身处在喧嚣的第五大道。
除此之外,还有幸看到了赵孟頫、米芾的真迹,唐寅的一副扇面,以及郑燮的条幅墨竹图。
在二层或是三层的中间都可以看到一个半露天的雕像展厅,以绘画和雕塑为主,其中最亮眼的,是位于展厅正中央的一座金色雕塑——美国之翼。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实在太过庞大,梵高的自画像,还有很多现当代抽象派的画作,都让人印象深刻,很多展品事后查资料才知道它有那么大的来头,所以尽管没做足够的准备,也在不经意间看到了一些举世闻名的作品。
《纽约琐记》里说美术馆为艺术家们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所以,在大都会随处都能看到有人拿着纸笔写生的画面也不让人觉得奇怪了。
(二)
大都会背靠的,就是纽约的后花园、无数次出现在《欲望都市》里的地方——中央公园。第一次踏入中央公园,我们就从中上部一路走到了下城区的出口,“用双脚丈量中央公园的男人”的称号也随之陪伴了我半个多月。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自然景观之一,座落在曼哈顿岛的中央,被各大博物馆和艺术中心、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帝国大厦、联合国总部、华尔街包围着,就像是纽约的肺,在一片高楼林立中吸滤去浊气,也吸收着嘈杂喧嚣。
大树包围的篮球场,爬上爬下的小松鼠,草坪上席地而坐的人们,这是我从82街的入口进入中央公园最先看到的。
中央公园的中部有一个城堡式的瞭望台,有很多层,每上一层都能看到更远的地方,每上一层的楼梯也更狭小拥挤。在最高一层上,能看到瞭望台左右两侧都被湖包围,不远处还有一个露天演唱会舞台,后来有天晚上,我们由于一些原因错过了一支台湾乐队的表演,约莫就是在那进行的。
再往下城区方向走一会,就到了毕仕达喷泉,水池中央是“水中天使”的雕像,水池中散落着大大小小的硬币,我也扔了两枚进去,不过我扔的是人民币,也不知道它们在水池里会不会认生。
中央公园内运动场地齐全,除了贯穿的跑道,还有各种球类场地,甚至有小型高尔夫球场。跑道上时不时能看到马车与行人、自行车并行的画面。
纽约的人们热爱运动,无论何时,中央公园的跑道上总有人在跑步或是骑车,这让每次在公园都只是散散步然后累了就在长椅上休息的我有些惭愧。说起长椅,中央公园的每个长椅上都会有一句标语,因为中央公园的维护费用高得惊人,久而久之这些长椅就会被不同的家庭“领养”,他们也会在椅子上留下一句暖心的话,与来往的人们一起享受这繁忙都市中的欢愉与温存。
从大都会博物馆82街处到Columbus Circle的入口这段中央公园里,除了被中央公园的景观、环境所吸引,更让人难忘的,是散布于中央公园每个角落的街头艺术家。桥洞下的萨克斯吹奏者,走道拐弯处的小提琴演奏者,毕仕达喷泉对面过道里六个黑人大叔的Acappella,以及来来往往的人们对他们的欣赏与尊重,都在给中央公园增添着许多的人文关怀。
后来又挑了一天,走完了剩下的从110街到大都会博物馆的那段中央公园,于是达成了徒步丈量中央公园的成就,尽管不曾走遍每一个角落,但我已经领略到了纽约的风貌,不是游客眼中的纽约,不是学生眼中的纽约,而是纽约人眼中的纽约。
(三)
趁着周五免费的机会,我们来到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大约是大家都不愿错过这个免费之夜,所以馆内人潮攒动,非常热闹。
不同于大都会博物馆的包罗万象,MOMA主要展品为绘画、摄影、建筑等作品,当然其他类别也均有涉及。
馆内展出了很多建筑师的手稿,以及一些典型建筑的立体图剖面图等,当时正好碰上2017年青年建筑师项目(Young Architects Program)的一些作品展出,但自己并不是建筑专业,也看不大懂,就拍下了那些模型发给了学建筑的同学。
门外汉看绘画作品只能看个热闹,在拥挤的人群里和著名的梵高的《星空》真迹合了影,看到了玛丽莲梦露的肖像,马蒂斯的《舞Ⅱ》,以及一些不明觉厉的画作。之后我才知道,MOMA还藏有很多毕加索、莫奈,甚至还有扎哈·哈迪德的画作,可是吃了没文化的亏,错过了接触这些名作的机会。
总是要留有遗憾才会期待下一次造访的吧。艺术品是死的,可前往朝拜艺术的人是鲜活的,这也给了艺术品不断散发其生命力的机会,不论站在它面前的是看热闹的门外汉,还是造诣颇深的艺术家,都会得到或多或少得以受用的启示。
艺术是专业,也是生活,是博物馆里那些绘画雕塑,也是走在路边的母子俩随口哼出的一段旋律,艺术宏大得像阳光,也渺小得像尘埃。不过阳光和尘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可以散布到世界上每个角落,我不知道这会不会是一个拙劣的比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