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时看到一句话:“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特说:不要剥夺别人在受苦中获益的权利。”一时间感触良多。也许“受苦”这个词严重了些,换成“经历”应该也可以。
朋友问我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我当下的反应是:“我告诉过你了呀?!”然后又猛然想起,我的确告诉过对方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但告知的同时,我也直接把这问题处理了,没等朋友动手。所以,她对这事该怎么处理基本没印象,是我剥夺了她去经历并学到的权利,导致我们两人就同一问题重复沟通。
小表妹对着拼图束手无策,我拿着拼图三下五除二拼好了,小表妹眼前一亮, 一手把拼图打散,然后用星星眼兴奋的看着我:“表姐,再拼~再拼~”我剥夺了小表妹学习和实践的权利,导致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变成了一次低级别的单人表演……嗯,是三次,因为这过程重复了三次……
当身边的人遇到问题时,我们使用的句式通常是这样的:“就是因为你……,所以才会……,你就应该……”。无论后面沟通的时间有多长,基本上都是在这句话的三个结构中绕圈子,因为我们习惯以自己的意识为主,我认为的就是对的,听我的绝不会错。其实我们都如此平庸,一辈子活到现在拿不出什么光辉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就这么坚信自己就一定是对的呢?也许是因为我们从来不去考虑后果,反正我要的只是表达意见的快感,你的结果如何与我何干?我们这也是在剥夺别人经历思考并获益的权利。
我希望能够改变这个不负责任的句式,当身边的人遇到问题和我商量时,我应该做的是引导和协助,而非替代。也许我可以这么做:
1、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了解客观情况,有助于更接近真相;
2、你觉得发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了解主观意识 ,与客观情况对比是否有大的差异;
3、你尝试过什么解决方法?结果如何?
通过试处理的结果反馈,进一步判断真相和寻找解决办法;
4、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是……的原因?
提出自己对原因的看法,让对方多一个思考的角度;
5、如要你也同意这个看法的话,你想有没有新的解决办法?
原因不同,解决办法就不一样,但仍然尽量让对方自己想办法。一来从自身出发思考出的解决办法更易于执行,二来当事人知道这个解决办法是怎么推断出来的,自然也就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三这让当事人感觉这是我自己想这么做,而不是别人要求我做的,执行力就会截然不同;
6、如果这么做……你觉得合不合适?
如果对方想不出办法,则给出自己的建议,但仍然是用询问的语气。如果当事人觉得不妥,可以根据对方的反馈了解原因,然后调整。
7、最后,鼓励当事人去解决问题,并且(画重点)——跟踪反馈。
如果朋友确实很需要帮助,但又缺乏方法和动力,还是有必要跟进这件事情,做为一个辅助的推动力,才能真正的帮助到对方。
事实上,我们很少会走完整个流程。
对于一些很有个人想法的朋友来说,她只是需要一个倾听的对象。其实她自己知道该怎么做,只是希望能有人倾听和认可 ,我们只需要倾听,就已经能够让她获益;
对于一些不重要或不紧急的事情来说,也没有必要去深究。那些只是我们茶余饭后拿来闲扯的鸡毛蒜皮而已,让它在岁月的长河中顺其自然的生长、转折和消亡即可;
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是起点,也可能是终点,都取决于当事人的态度,如果当事人不着急或不认可,我们就别跟着瞎折腾了。凡事除了解决的流程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叫作机缘。机缘未到,事倍功半。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该轻易的去给别人下结论、提建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也是要分情况的,当事情复杂得如一头大象时,旁人看到的不也只是一条大象腿而已。所以,不要替代别人去经历,无论是思想还是身体力行。可以引导,可以协助,但绝非替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