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为老师,我们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都花费一样多的时间。
教学时间久了可能会发现自己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学习成绩差、学习意愿低以及问题行为多的学生身上,而通常效果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自己的内心也特别容易被低成效打击。
即使自己反反复复强调和尝试不同的办法,不良行为的学生还是会继续上课讲话、不专心听讲、不按要求完成作业、跟同学打架、成绩没有进步等等。
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就可能导致两种情况:一是老师认定自己无能为力,任由学生的不良行为继续。二是认为自己的惩罚力度不够,于是决定采取加大惩罚力度的各种措施,使得学生和老师自己每天都在火药气氛中度过。
上面两种情况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不能帮助学生成长。
2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觉得在找到方法之前,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问题是什么,我们的观念有没有出现问题。只有观念对了,方法才会有效。
我们要明确,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更大影响的是他的家庭,而不是学校。当社会公众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大部分压在教师身上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己为自己减压。
我其实最不喜欢家长说:“孩子的学习就靠老师了,我们家长也没办法。”这种行为直接就撇开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难道家长们以为孩子以后的成就或者问题不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吗?
来自家庭的情感呵护和经济能力才是决定孩子学业成功与否的核心因素。每次家长把重担压过来的时候,我都会强调家长的配合很重要。
作为老师的确可以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我们并不是需要像外界指责那样要对学生的弊病全部负责。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需要尽自己的责任,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要放弃。我们可以气馁,可以伤心,可以生气,但不可以放弃,因为希望永远在前面。
3
假如因为老师的职责不愿意放弃,那陷入困境的我们还能怎么办呢?
大多数老师会更关注行为表现特别好和特别差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特别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那些成绩中等和行为表现不好不差的学生所存在的潜力。他们人数相对较多,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学习的主动性相对学困生较高,而且一般不会产生较大的问题行为。
这样的一个群体让老师感到安心,结果就是因为过于安心导致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他们身上。
其实他们是一群非常有潜力取得更多进步的人群,只要有老师足够的关注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们很多都可以成为优生,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优生,还可以是行为上的优生。
这一人群的进步和改变,会对整个班级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差生会发现本来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变得更加积极上进了,成绩更好了,可能会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优生也发现原来自己不是一直能够保持名列前茅,也是需要继续努力,而不是自我满足。
中等生变成优生的过程,体验到了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成果,更加坚信自己的付出会有回报。
我不赞成刻意营造竞争的氛围,刻意营造的竞争氛围会让学生对同学产生敌意,而这种自然而然产生的竞争气氛却是非常正面的激励。
4
我们之所以不可能对待每个学生都花费一样的时间,是因为我们每一天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让自己有限的时间和将精力效用最大化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调整自己对学困生的期望值,让学生知道进步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
对于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他们的成绩一下子达到班级平均水平,那是非常困难的,师生双方都很容易失望。
我现在教的班级刚开始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都在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当我不再对他们过高期望的时候,他们反而在慢慢进步。有的书写工整了,有的写字正确率提高了,有的朗读能力提高了,有的成绩慢慢进步了,有的课堂发言更积极了,有的作业完成更认真了……
我们不能单一地以成绩来衡量孩子的进步,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进步。
同时,也要让他们认可自己的进步,比如和他们一起讨论他们进步的原因。进步的认可不仅仅要来自于老师和家长,还要来自于他们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这样,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才能持久。
第二,对中等生增加表达我们的关注和期望的频率,同时对他们的表现及时给出反馈。
课堂上,我们老师要养成让中等生多参与课堂的习惯。
中等生有部分是相对内向的,他们不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所以需要老师主动提问。不论学生有没有回答出问题,都需要激励学生。
无论是肯定学生的声音响亮,还是朗读有感情,抑或是回答到了部分答案、答案有个性等等,都需要来自于老师的肯定。这样坚持下去,主动举手的中等生会越来越多。
而课外的时间非常有限,要怎样才能更多地争取和学生一对一沟通的机会呢?
我想了一个办法。我让每个学生按照学号顺序在课间时间轮流到办公室朗读课文给我听。我在给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同时,就可以有时间跟学生沟通最近的表现,肯定学生的进步,对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其实不需要很长时间,只是那短短的五分钟到十分钟,变成了学生个人的专属时间,学生就会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关注以及鼓励,他会更愿意主动表现好。
第三,把学生的表现定期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业教育。
家长获取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大多是在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所以有的家长在老师打电话或者发信息的时候会下意识觉得孩子肯定在学校做出不好的行为了。
如果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也反馈给家长,同时说出因为家长的配合孩子表现更好了。当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正面影响时,他们会更愿意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业教育,而不是把孩子的学业问题都推给老师负责。
5
这里并不是说放弃学困生,我们当然不能放弃,只是应该把可以利用的所有时间进行重新分配,而不是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学困生身上,效果不仅非常小,也没有对全班起到激励作用。
如果你发现提升班级的学习氛围有困难,不如换种思路,通过更加关注中等生,让全班都能得到激励。
我们老师只是普通人,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所以,选择了花时间在一个学生身上,就没有足够的时间花在其他学生身上,我们每天都面临着选择。
怎样才是公平呢?其实,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因为我们根本做不到对每个学生都同等尽责,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效用最大化,也就是怎样做能够让更多学生成长,就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最好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