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陪伴和倾听,而非控制,让我们放下执念,放下非要对方按自己的意愿做这种执念。才能达到和对方连接去倾听去陪伴
今天早上的练习,QT说到和15岁儿子斗智斗勇,连哄带骗的让他参加训练营时,孩子发现被骗拒绝参加,让她很有挫败感,感到无力,自己学习非暴力沟通是想和孩子良好沟通,让他能自主的成长,独立、自律,可是控制却让事情的发展和自己的期待背道而驰 ,我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们爱孩子,想让她自信、独立,却不允许她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我们想给她爱,说出口的却是指责和谩骂,孩子感受到的是不满、压力和自卑。请问,这是我们的初衷吗?
你问我应该怎么做才好,我告诉你要尊重、宽容、平等、的对待孩子,你觉得委屈,我还不够宽容吗?我看到一首诗是这样写的。
陪伴和倾听
作者: 爱伦 沃福特
陪伴是向灵魂致敬,
而非智力的考验
是好奇心,
而非专业。
是同行左右,
而非引领或者被带领
是保持静止,
而非急着前行
是发现沉默的奥妙,
而非用言语填满
每一个痛苦的片刻;
是用心倾听,
而非用脑分析
是见证他人的挣扎历程,
而非指导他们脱离挣扎
是出席他人痛苦的情景,
而非帮助接触痛苦
是敬重失序和混乱,
而非加强秩序和逻辑
是与另一个人,
一起进入心灵深处的探险,
而非肩负走出幽谷的责任。
另外,我看到一个朋友发的文章
放下“我要你这样做”的执念,这里还有更好的“解药”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mcXYOz1I49-uRQ_2ypN17w
在这里我们或许会找到答案
“当我们紧紧去关注彼此关系的深度,关注生命的品质,充分理解、支持对方,放掉或者说不执着于解决当下“问题”时,在表达自己需要的同时,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对方、支持对方上,而不是一定要对方按我的想法来办时,我相信未来TA们彼此的感情必将越来越深厚,而在越来越牢固的信任、深厚的感情这一基石下,很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亲密关系如此,其他关系亦然。先予以理解、先充分连接,所谓的问题自然会水到渠成的破掉。(如果此时,你还抱着疑虑,不妨试试,看看会发生什么呢?)
“在一起”可能才是一切的“解药”。
在这个过程中,抱着允许、开放的心态,抱着对更多可能性的好奇和期待,是这剂“解药”的原料
”

孩子
作者:胡一凡_非暴教练
孩子
请原谅我没有放手
因为手的背后
是爱和怕
对待孩子
我们有很多的应该、必须
我们认为这是为孩子好
是爱、是看重成长
是尽父母责任
是在服务和贡献生命
而孩子呢
体会到的只有控制
为什么从爱出发却走向了控制?
你说是内心的担心和恐惧
因为怕孩子学坏
怕孩子未来会不好
其实呢
是自我的投射
是对孩子缺乏信任
是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
因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内在成长的潜能
因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边界需要尊重
你可以连接情感
却不能人格共生
如何放下执着
如何从控制走向尊重与连接
是相信孩子
是相信未来
只是相信自己罢了
相信自己有三条路
第一条——过去
从心养育内在小孩
请你与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连接,
相信自己的感受与经验
你会重塑一个真实的、稳固的、充满自信与活力的自我
第二条——当下
持续正念的练习
不带评判的觉察
临在、当下
那些担心恐惧一个一个流走
第三条——未来
找到未来的确定性
未来是充满不确定的
但还有很多是确定的
比如
你的能力和态度
你会为满足需要而行动
你会让自己生活更美好
以及
那些长期不变的事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