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回归 2019年6月第3周周记 总第0023篇

回归 2019年6月第3周周记 总第0023篇

作者: 秋静岳 | 来源:发表于2019-06-22 13:23 被阅读0次


1

我是从前年开始着手留守儿童研究的。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会成为自己这一年多来研究的核心。

我一直对学术有追求,但以前我没有方向。我在四年前开始读硕,再次走进科研世界的时候,怀着的都是单纯的懵懂的好奇——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完全不明白自己未来会研究什么主题。所以,在拿到留守儿童研究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也只是觉得,OK,又是一个任务,我可以试试。

这一“试”就是将近两年。这两年来,除了家庭之外,我自认为值得称道的“成就”大概也就是这个研究了。

到现在为止,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的研究是很优秀的。它关注的是农村和留守儿童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着眼点是他们的长期发展。我为它付出了辛苦,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相信这个研究会比以往的那些更接近真实,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真实情况。

最重要的是,我在为之努力的过程中发现,我爱这份事业,我愿意为它奉献自己的生命。

这是再美好不过的了。

2

人的发展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过于宏大,所以每个人只能关注到它的某个侧面。但如今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的距离又如此之短,我们每个人都在被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所影响。

四十年前,西北农村人口素质或许与生活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居民无关;但现在,大规模的乡城移民和人口流动,已经把原本会老死不相往来的人们的命运紧密相连。外地人和土著,他乡和故乡的界限逐渐模糊,而在靠谱的快递员,称职的保姆和热心的摊贩身上,城里人第一次体会到远在数年之前、千里之外的基础教育发展会如何直接影响自己的生活。而更重要的是,曾经的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也为不远万里外出讨生活的人们带来了更快的融入,更方便地生活,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福祉。

而在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5G、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地球上的时空距离会进一步缩短,人们会更加直接地体会到,“无穷地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也正因此,在人的发展领域的“马太效应”的危害也会越来越严重。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看,一个大城市的孩子有机会享受的两万一学期的课外英语辅导,可能等于一个农村孩子十年的全部家庭教育投入。如果我们放任这种差距的扩大,最后的结果甚至可能不只是“一荣一损”,而是“两败俱伤”。我们的社会正在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短板如果越来越短,长板即使再长也无济于事。

3

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变化,为人的发展研究带来了很多新的命题。城市中人的发展也有很值得关注的主题,比如终身成长,比如“丧偶式育儿”,等等。

而回到留守儿童研究,我个人觉得学者们(至少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们)对新问题的挖掘不足。前一阵子,我去参加了“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会上有不少留守儿童研究的报告,内容都很好。但我比较遗憾的是主要关注的变量还是那老三样:成绩,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回归 2019年6月第3周周记 总第0023篇 回归 2019年6月第3周周记 总第0023篇 回归 2019年6月第3周周记 总第0023篇

会后,我和中国农大的赵启然老师聊了很久。启然老师是一个实实在在到实地进行过大量调研的人,有很多经验,见识也广,交谈中我也很是受益。在沟通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新想法:

1 在农村地区和农村的学校里,留守儿童并不一定是弱势群体。想象一个小学的某个班级:班级里80%的学生父亲或父母都外出打工,平均家庭年收入4-5w,剩下的20%家里种地,收入是1-2w。那么问题来了,从构成比例和家庭背景看,哪群人更弱势呢?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很多细节的证据。农村孩子们在提起自己父母外出务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他们更忌讳的是父母离异,自己在班内被霸凌的情况,以及自己说的话会不会被转述给老师和家长。在他们看来,父母外出给家里赚多钱,生活条件更好了,是件让他们很高兴的事。

2 留守儿童研究要动态地看。以往,我们总是会给留守儿童打上“健康状况差”,“学习成绩差”,“心理上更负面”这些标签,但事实上这些年来情况一直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政府和学校确实有一定作为,缓解了父母外出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外出务工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对最早一批进城务工的人来说,可能是“没辙了才去进城打工”;但对于现在80后90后的父母们来说,已经变成了“有能耐的人才能到城里打工”,留在农村的反而是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没法出去的人。

所以近年来的研究多数表明,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没有太大差异,甚至留守儿童在某些方面表现更好一点。这可能并不是因为“留守经历”的影响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组成变了。

3 留守儿童发展研究要逐步走向深层次,多维度,跨时期的研究。深层次,要求研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留守”与“非留守”的对比上,而是要深挖留守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机制——如果留守经历对儿童发展有负面影响,到底是因为父母情感陪伴缺失?还是看护不足?还是其他原因?多维度,要求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身高体重比,心理健康量表等,可以向性格,饮食结构,时间利用等方面拓展。跨时期,要求研究不能仅仅关注当前留守状态对儿童当前发展状况的影响,而是要前溯儿童成长期内的留守历史,关注不同成长阶段的留守经历的影响,并进一步进行追踪研究,观察留守经历在期成长、成人过程中的长期影响。

4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对一群人适用的规矩对另一群人来说可能就不适用了。所以一般而言,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应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的推广持谨慎态度,不能盲目自信某个单独研究的结论就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我的研究的调研地点是四川。四川是个很好的地方,地方好,人也好。就我自己的观察,这里的人们和我接触过的其他地区的人们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生活在农村的大家都有着类似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很喜欢看我调研的村子里老人们在午后晒太阳或者傍晚乘凉。虽然那个时候我一般在赶路的途中,一身忙碌,但我只是看着,就觉得生命很美好,让我想起小时候假期住在乡下的时光。

真的是很可爱的人们啊。

今年我第二次到北川调研,这次去的时候适逢5.12,我就又去了一次地震遗址。其实和适逢纪念日没有关系,适不适逢,我都要去的。

回归 2019年6月第3周周记 总第0023篇 回归 2019年6月第3周周记 总第0023篇 回归 2019年6月第3周周记 总第0023篇 回归 2019年6月第3周周记 总第0023篇

我在我的朋友圈记录了我当时的情感:

“汶川地震那年,我高三。

我已经不记得和高考有关的很多事了,但还记得那个下午,我们一个班的人跑到操场上讨论发生了什么。然后就是震惊全国的消息。

这是种很复杂的情感。我知道这是场天灾,但因此我就更忍不住想问,凭什么。北川中学那么多孩子,他们做错了什么吗?凭什么要瞬间夺走他们的命?

灾难是无情的,它不会给我答案。所以我只能自己给自己一个答案。

所以,我每次路过北川,都想来祭奠。

所以,我告诉自己,这世界上越是有无情的在,你就越是要倾尽全力,善待你遇到的每个生灵。”

事后回想起来,最后这句话说得还不全面。我并非只从对抗中寻找方向。我身边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在发生,他们也是我力量的源泉:

所以,也是因为这世界上有无数有情的在,所以你也越是要倾尽全力,善待你遇到的每个生灵。

这大概就是我愿意为我做的事奉献生命的原因罢。

5

如果让我给过去的一年半,乃至过去的四年求学经历起一个标题,我想应该是“回归”。

从小,我就希望自己当个科学家,希望有好多好多发明创造,能帮助别人,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很多年过来了,兜兜转转,怀疑过自己是否幼稚,质问过自己是否够格,担心过自己想法太天真。但最终,我还是找到了自己最初的愿望,走在了实现它的路上。

可能冥冥中终有天意,让努力追求的人,总会回归自己。

[下周周记回归正常格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归 2019年6月第3周周记 总第0023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ij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