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医改我们支持。只不过医生大部分奖金是与医院效益挂钩的,就算提高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类项目费用让一线医生在这一块收入高一点,但是检查费用降低,医院效益下降,医生其它大部分奖金要下降——一增一减,医生收入实际还是没有提高啊。”
“呃,这个……”
“领导,要不这样,我们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增减平衡的原则,先拿 个方案出来,您再来修改?”
“好吧。”
很快,一份医改方案新鲜出炉。该方案对六大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做了调整,其中大型设备检查、检验项目分别降低了25%、25%,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类项目费用分别提高了30%、30%、13%、13%。并对耗材使用设置了严格的门槛,凡是可用可不用耗材一律禁止使用。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增减平衡的方案。实际上,这是一个维护医院利益不变的前提下提高医生收入的方案。
首先是项目。费用“减”的项目只有1000多个,而费用“增”的项目却高达5000多个。
其次,在具体项目增的幅度上另有玄机。比如,使用频次少的项目,“增”的幅度就较小,而使用频次高的项目,“增”的幅度就较大。比较典型的就是血液透析费用调整的幅度就很大。
如果推演这个方案——普通患者费用基本没什么变化,手术患者费用降低,而长期慢性病患者费用将大幅度上升。
所以,这个所谓结构性费用增减,“总体平衡”的医改方案具体到不同的患者实际上严重失衡——部分患者的负担是在降低,但是另一部分患者的负担却更加沉重!如果这是一个技术失误,那么就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技术失误——官员一般考虑问题着眼于“宏观”而忽略个体。而在医改这样特殊而敏感的领域,个体的感受恰恰足以决定改革的成败。
撇开技术失误不论,医改面临盘根错节的利益格局也确实难办——要打压药贩子,医院却受伤更大,欲压制医院又恐伤了医生——政府空有强权却束手无策。说起来在政治格局中药贩子连个跑龙套的都算不上,但是几次医改发力,不但药贩子一根汗毛都动不了,改革者反倒被千夫所指,狼狈不堪。几届改革者基本哭晕在厕所——这他妈找谁说理去?
即使没有官僚主义的技术失误,本次医改也注定不会成功。因为……改革者在改革方案设计时都心照不宣的回避一个问题——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迷信政府权威加上投机心理,仓促推出自以为成熟完美的方案,结果撞得头破血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