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如何迅速跨界、转型并获得合理收入

如何迅速跨界、转型并获得合理收入

作者: 丛绿 | 来源:发表于2017-07-11 16:28 被阅读0次

    文/丛绿

    昨天晚上,我在微信上问一位陌生的新媒体人,“我想咨询您一个问题……您有时间的话,能否赐教?因为我觉得您的课程很真诚,可能会从您这里得到启发。”

    发出这段话后,我封了一个200元的红包。

    两个小时后,他收了我的红包,说:“好大!”然后给了我手机号,让我直接打他电话。

    我和他聊了不到5分钟,就我的疑惑问了三个问题,每个他都只需要作简要回答。

    我感谢他让我收获很多,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有很多都没谈。”

    这对我就足够了。我只需要得到关键线索,省去摸索的时间,剩下的事情,自己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完成,不需要麻烦他。

    我算过,200块,买他5分钟时间,等于一小时2400元,没有占他便宜,因为我自己的咨询费用是1500元/小时。

    他在新媒体行业不是什么名人,我对他的付费咨询,他显然没有想到,所以有些感动,并启发了他的商业思路。

    我说:“付费是应该的,我自己也是知识领域从业者,如果我都不为知识和咨询付费,又怎么能指望别人付费给我?”

    这句话是我的经验之谈,也是我能够在跨界和转型后迅速获得收入的重要原因。

    在此之前,我在微信上咨询过一位从事运营的朋友,她实在太忙,没有时间回复我。等我付费咨询完之后,特意给她留言,说问题已经解决,去忙自己的,不用再回复我。

    我理解她忙碌不堪的境况,我也在她的平台上讲课,关系处得很好,所以她绝非有意不回。

    前几天,有个一起学习职业规划的同学对我说:“你在行业内都做了导师了,我连考试作业还没有完成。”

    估计还有很多同学,即便拿到了职业规划师证书,也没有能够真正转型,开始以其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当初我在学习完课程之后两个月,就开始有了经济收入,讲课之外,我当时的咨询收费也属于行业中等。

    除了此前已经有过将近20年的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自己跨界转型提供了基础外,非常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我在打算进入职业规划和生涯教育的领域之前,已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事先我花了1000块,进行了付费咨询。

    我找的是一个已经从业十多年的职业规划师,几乎算是国内最早的从业者。

    我不认识他,但是从他发在网上的文字来看,这是个非常真诚的人,而且有耐心,有情怀。

    我付了1000元,谈了半个多小时,就将整个职业规划界的生涯地图了解了大概,包括职业前景、如何获得客户、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此后我们再无联系。因为我要了解的内容已经足够,他无法教给我咨询方法,但是我需要那些基本的地形图就可以了。

    假如以后我还有事情需要了解,我就会再付费咨询。

    我付的费用,不会占他便宜,因为假如我想从事这个行业,自己都不付费,或者只付比较少的费用,那我又怎么指望自己以后收取合理的报酬?

    这1000元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在进入这个新领域之前,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小白,而是胸有成竹,知道自己该如何开展以后的工作。

    半年之后,我的咨询费用就已经是1500元/小时。当然今年我已经在缩减自己的咨询量,不愿做很多咨询,因为它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尤其是付费咨询后期要提供报告,我通常需要一两天时间才能完成一份报告,如果单从经济的回报来看,得不偿失。

    这些年我学的东西非常杂,本硕博的专业横跨了文、理、工三个类别。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不务正业、不求甚解的人。

    当然我自己觉得过得很开心。深耕某个领域当然有益处,可以在这个方向非常专业,但它也有不利的因素:容易造成视野的狭窄和发展的局限。

    因为不同知识领域的跨界交织,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角与解决方法,也会让一个人不那么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所学、所会、所从事的是世界的中心。

    比如我的微信圈就有不同的职业群体:出版界、媒体记者圈、心理界、遗产保护界、职业规划圈,对了,还有文学研究界……这都是我学过或从事过的行业。

    如果你跨界,就会发现不同的世界,每个世界的话题中心都是自己所从事的事情,讲得太多,老是接触这些事,就容易以为世界上惟有这事最有意义。

    其实,其他事情和领域也有意义。

    记得研究生毕业时一位老师鼓励我说:“你做什么都能成!”

    他之所以对我那么笃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我比较喜欢读书,写点东西,并能够借此谋生。从大二开始,我已经能够自谋生计。

    因为我愿意为知识买单。自己赚钱上学的日子很艰窘,但我从不吝于在买书上花钱,吃和穿都没什么好在意的,买书读书是需要放在心上的。

    对于能够在知识和方向上提供帮助的人,我也乐于付出报酬。

    有一天和女儿谈到送礼物的问题。1998年我打算报考人大新闻学的硕士研究生,前往北京“取经”,打听一位从事媒体工作、毕业于该校的学友。

    她当时非常忙碌,只能抽出一点时间接待我。但是看到我送的礼物,她非常感动,几次说到:“礼物太贵重了!”特意去人大复印室帮我复印了很多资料。

    那个时候,我每个小时可以挣15元,每个月的生活费200多元,我送她的礼物花了500元左右。

    金钱是重要的,从对它的付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态度,她感受到了我的诚意,所以不遗余力地帮助我。

    当然最后由于各种因缘,我没有报考,接受了保送。

    我的第一份正式职业,是在中华书局从事图书出版工作。

    一开始书局的工资很低,每个月扣掉这这那那,所剩不过一千多元,连养家都成问题。

    所以我业余要靠第二职业挣钱,比如写稿等,补贴家用。

    那时候写稿子挣的钱不少,不过很多都用在了购书上。

    一方面是自己买书读。

    另一方面,是买书局出版的图书送人。

    除了工作关系要去见作者,我会从书局样书室签字领几本书外,十年间我送各种人际关系的图书,基本都是我自己花钱买来的。样书室可以7折卖给书局员工,有时还不如在当当网买便宜。

    我喜欢送书给别人,一是被送的人没有负担,他们以为我在书局工作可以随便领书;二是送这样的礼物我觉得开心,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有价值的礼物。

    我买书缴费太频繁了,有时数额非常大,比如有次是我月工资的三倍还多。财务人员觉得难以理解,因为工资本来这么低,我又将很大部分用来购买自己局里出的书,等于在这里白干活!

    但是如果连我们做书的都不买自己的书,又怎么能指望别人来购买?

    我乐意为知识付费,并且觉得理所当然。我即便在网上阅读,如果有付费的,一般都选择付费;如果买书,买不到新书,就会去孔夫子旧书网买。

    有的旧书其实很贵,甚至超过定价很多倍,但付费买来的内容,既是对创造者的尊重,也能够促使自己阅读。

    我的日常花费,不算太多,因为我多年素食,布衣,不用任何化妆品和首饰,所以所用不多,但在买书上面,几乎没有什么算计,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会买来。

    也因此养成了快速甄别图书的能力,几秒钟内扫一下目录,就可以大致判断是否值得购买。如果觉得很好的图书,即便几百上千,也会面不改色地买来。

    我跨界到职业规划领域之所以那么顺利,快速积累、阅读了本领域内大量资料,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当然如果我需要快速了解某种情况,我会付费咨询;如果我想系统学习某种知识,我就参加培训。

    前几天,有个职业规划师朋友告诉我,她参加了一个高端培训,花了4万多块钱。她在这个领域做得很好,不是偶然的,因为只有自己这样舍得为知识付费,才有可能得到回馈。

    她说:今年她的业务大爆发,过年之后的这两个月,接待的客户量就超过了去年全年。

    很多人没有为知识付费的意识。

    就像很多程序员,做着软件开发的工作,自己却心安理得地使用盗版软件,这是对自己工作的不尊重,注定难以在自己的领域里获得像样的报酬。

    付费是对知识价值的承认,而它越来越成为趋势。

    为什么?

    不是说在过去的年代,知识就是无用的,而是在过去,人们没有机会看到那些凭借知识的力量改变命运的人,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比如一个人从遥远的山村,通过辛苦的努力考上大学,进入高等学府,他就此离开家乡,村里的人可能从此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他们的生活依然只有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

    而如果这个人通过努力出了国,在国外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他原来国内的大学圈子里的人,也没有机会见到他后来的生活状态。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是普遍隔离的,每种生活状态都是不交融的。

    但是网络时代改变了一切,手机的普及运用,微信朋友圈的开启,使得即便远在万里之外,异国他乡,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被呈现。

    于是村里的人发现了那个通过考大学走出去的孩子,他居然不用出大力气就月入可观;那些留在国内为房子发愁的同学,发现曾经为获取知识努力过的学友,现在过着薪金优厚、节假日游山玩水或有余暇提升自己的生活。

    智能化的趋势更是将未来的危机步步推进。至少在不久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工作将为机器取代,作为一个人,显得越来越无用,还有哪些职业是自己能够从事的呢?

    学习知识、提升能力、跨界融合,锻造竞争力,因此成为时代的趋势,这也是众多付费的知识社群兴起的根本原因。

    所有能够付费买到的东西,相对都是便宜的;而我们愿意付出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我们的重视程度有多少。

    付出,才可以获得。

    若你都不愿为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而付酬,谁又肯为你这样做?

    因此,愿意为知识付费,虽然不是一个人能够迅速转型跨界、转型成功、获得足够收入的核心原因,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原因。


    请关注丛绿心灵教育,作者致力于职业规划与生涯教育,清华大学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生,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专家,曾任中华书局上海联络部主任,《中华遗产》副主编。中国职业规划师,国家生涯规划师,婚姻家庭与亲子教育指导师,生涯规划、职场心理与青少年教育专栏撰稿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迅速跨界、转型并获得合理收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jm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