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就跳进各种罗生门里,刚转了对一件事情感动不已的文章,又看到这件事情是一个骗局的报道,在自媒体兴盛的时代里,
人们仿佛最大程度地接近着真相,又好像无限地偏离了真相,
究竟主线是什么,需要细细寻找。
而寻求主线最需要的,便是需要逻辑性地思考问题,在下文里,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去梳理,希望能减少大家作为吃瓜群众踩坑的情况。
首先要提的是,数据就是真相?
经常看到一些文章通篇都引用了很多数据,达到123,456人民币的量级,占据98.76%的市场份额;或者说做了多权威的调研,覆盖多456,789的人员,以支持得出的结论非常全面的观点等等。
那么,数据是真相吗?是真相,但是,我们看到的数据往往不是真相的全部。一般有以下两种常见情况需要我们自己多加考量:
a.相对值与绝对值是否结合。在某一个领域的数据,领域总量就是100份,选取其中的80份推导的结果已经可以基本代表该领域的情况,如果在另一个领域,总数是10000份,只是选取80份就不再能代表总量的情况,因为量级差异太大了。当看到有些报道说自己是在排名前十里面的时候,要注意排名的总量,有可能总量只有11个,那前十也就失去了参考意义。
看到一个绝对值的数据后,我们要再看这个数据在相对位置里的情况,看到相对位置,还要考虑该数值的绝对情况,二者结合,才能说明问题。
b.多数量与多样性是否结合。比如,要说明一个学校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的情况,从数据上,就要在大一到大四的不同层级里都选择到样本,如果样本选取了1000人,但全都是大一的学生,得出的结论直接推导到XX大学的学生都认为XX观点是错的,这样的观点往往就是站不住脚。当一个观点涉及到的群体比较多比较复杂的时候,要尤其注意数据的量与多样性是否都兼顾了。
其次,因果关系真的存在?
两件事情,如果前后脚发生,人们很容易认为这是前一件事A导致了后一件事B,A就是原因,而B就是结果,其实不一定。人们常会将两件前后发生的事情天然联系在一起,有个成语叫做“瓜田李下”,意指在瓜田的时候就不要低下身,在李子树下的时候不要弄头部,因为怕会引起误会,其实在瓜田里低头可能真是要整理鞋,在李子树下,也真是头发乱了,无意于任何的瓜和李。
再者,每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都不是“一因一果”的,很有可能是“多因一果”,过多地强调知识某单一的原因A导致了后果D,而忽略了原因B、C也有可能导致D,就会让吃瓜群众很难看出一件事情的全貌。
最后,
真的是在说同一件事情吗?
这一部分涉及到的小点比较多,这里假设一个简短的极端材料,以方便综合解析:
在B国家生活的小明今天读到一条报道,内容为,三年前,A国家在统计全国整体数据时发现,旅游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增长了50%,小明觉得这个50%的增长率很不错,于是决定明年在他所居住的城市开酒店,服务于旅游行业。
来来,大家一起划重点。
a. 三年前的情况,世事变迁这么快,现如今没准已经大不同了,不适用了。
b. 这是对于A国家情况的描述,居住在B国家的小明直接就接收了,如果A国家拥有的资源和B国家完全是不同的怎么办呢。
c. 全国的旅游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小明在的这个城市不一定能得到,旅游行业前景好,酒店也不一定是能盈利的一环。从个体推不到整体,从整体也推不到个体,就像一个人的成长群体特征并不能代表这个人一样。
我们知道,现如今网络的世界,让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武器,去维护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只是这让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行走不易,小棒希望和大家一起成长,有自己的观点,不被带跑偏,也不成为别人的口和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