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现在朋友圈不流行晒美食,晒美照,开始晒学习,晒成长了。我觉得这是好事,但随之而来也有这样一种观点:“那些晒学习,晒成长的人成天在朋友圈,早起打卡,学习打卡,背英语打卡,美其名曰接受监督,让自己更有动力坚持做好这件事儿。学习成长不是自己的事儿吗?这都需要别人监督,还成长什么鬼呀?”
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一个人愿意在朋友圈里去晒自己的成长过程,说明他已经有改变的意识,并且愿意把他的决心和行动公布出来,冒着不成功便成仁,有可能被别人看笑话的风险,好过那些默默在心里常立志立长志,最后又不了了之的人。当然,我不否认也有一些特别自律的人默默按照自己的目标努力着,无声无息接近自己的目标。
晒成长,我觉得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敢晒就是敢于接受监督。人都是有惰性的,有句话说“君子慎独”就是说大多数人在人前和人后是不一样的,是人的本性使然。我们要努力做到,人前人后都一样,敢于亮出目标,接受大家的监督,这是向外界寻找一种给自己时施加压力的途径,用内在产生的动力加上外在监督的压力来作用自身,主动或被动加强自己的自律精神,从而产生更好的效果。你要做的事情,觉得对的事情只要坚持,就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当然要寻求各种方法,来让自己坚持的更久,离成功更近。
其实不光是个人,连政府也要寻求监督。近期海南省、山东省出台措施主动呼唤舆论监督,让媒体真正成为政府的眼睛和耳朵,发挥出“啄木鸟”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社会善治离不开舆论监督,各地“求监督”是一个好的开始,海南山东吹起的舆论监督号角已经吹皱了一池春水。
可以看出,监督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目的就是为了给政府给集体给个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只要能够达成一个向好的目标,只要是有用的方式,方法,工具都可以拿出来使用。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定力,才会寻求外界的帮助,比如说寻找自己的精神榜样,寻找同频同趣,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组成一个圈子,相互影响,相互带动,一个人孤单,一群人温暖,社群的互动,促进更快的个人成长。这些都是同样的道理,都是在借助外力,营造环境来克服自身的惰性。如果没有外界的触动和发自内心觉醒以及环境的营造,要坚持一件事情其实是挺难的。
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成功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不愿意在人前去显示过程的艰辛,更愿意在别人面前显示出是一种天赋使然的结果,就是我什么也没做,随随便便也能取得成功。就算不成功,也能为自己找到失败的借口,因为在别人看来,你根本就没有行动过,努力过,所以不成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相比之下,愿意晒过程晒成长的人,我觉得是更加乐于分享的人。也许在你的朋友圈里面,有一部分人根本就不关注你在做些什么,但是也会有一部分人在默默的留意你,并且受你影响。在史蒂芬柯维的个人管理理论里,有个“影响圈”的概念在,就说每个人张开双臂干实事,都会对周遭世界造成一定的波澜和影响,那可能是你的作品、工作、表现、任何行为构成的。人们所需要做的,便是不断放大自己的影响圈,通过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发生。如果说你的分享你的成长能够带动和影响另一批人是以你为榜样,并且和你一样积极行动起来,也就是说你成为了触发别人改变和行动的一个外部因素,这岂不是一件好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的行为改变会给你最有力的正向反馈,让你更有动力更有责任感去坚持做好你想做的事情。
一个人的成长,的确是自我出发、自我精进、自我完满的过程。关于个人成长,我们应该坚信,尽管“术”的使用不同,成长方法各异,然殊途同归,纷繁复杂的世象之下,自有更深层“道”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