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镜为师 物来即应 物去不留

以镜为师 物来即应 物去不留

作者: 华人视野 | 来源:发表于2020-05-21 18:43 被阅读0次

以镜为师,就是无论身处何种情境,都保持自我,坚守本心、本性。物来即应,物去不留,无论何物来至前,以明净之心如实映照,物去全然无存。

师父要徒弟拜镜子为师,徒弟不解。

师父解释说:“其一,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放到镜子前面都映得出;但东西移开,镜子里不留余影,这叫物来则应,过去不留。你能做到事来则应,事过即忘吗?”

“不能。”徒弟说。

“其二,帝王将相来照镜,镜子不会因崇拜而加倍细心;乞丐来照镜,镜子也不会因厌恶而应付了事。这就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圣人居而不喜,与凡夫居而不忧。”

“其三,当甲物体正在照镜子时,镜子不会一边照甲又一边惦记乙。这叫把握当下,置心一处。镜子映现红色物体时,其本身不会变成红色,却能红来现红,绿来映绿,这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徒弟感叹道:“想不到一面小小的镜子,竟蕴含了这么多道理!真是物物皆可为师啊!”

一面镜子,在照物时,人来人现,物来物现,没有执着。从禅意而言,正因为深谙空性,才能没有二元对立,没有二元对立,才能在缘起缘灭的现象世界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随缘显物,不粘不滞。

自观镜中禅,莲生弥陀界。

镜中的智慧,妙在能“切一刀”,将大千世界切割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部分。

物质世界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而应用“胸怀接受之”;而精神世界是主观的,它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而应用“心力自建之”。

明白这个道理后,镜中世界外尽管世事扰攘,顺逆无常,但镜中世界内自可“诱”而不“惑”,初心不改。

以镜为师,就是无论身处何种情境,都保持自我,坚守本心、本性。物来即应,物去不留,无论何物来至前,以明净之心如实映照,物去全然无存。

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啊。

相关文章

  • 以镜为师 物来即应 物去不留

    以镜为师,就是无论身处何种情境,都保持自我,坚守本心、本性。物来即应,物去不留,无论何物来至前,以明净之心如实映照...

  • 随笔摘抄——物来则应

    物来则应, 物去不留, 以镜为师。 ——甚有感悟,惜未知出处

  • 2020-03-08 笑对风雨,一路向阳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八个字:物来顺应,物去不留。 ...

  • 物来而应,物去不留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他走过了千山万水,却始终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沮丧地坐在山道旁。一个农...

  •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 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人心像一面镜子。 圣人的心像明亮的镜子,普通的人的心像暗淡的镜子。 有多少人只在照上用功?仿佛自己是一个永动机,用...

  • 物来则显,物去不留

    与自然连接 每天要干活2小时候,或者陪孩子去大自然步行2小时,反正就是要接触大自然,与自然连接,可以带走我们的低频...

  • 《太乙金华宗旨》第07章 回光活法

    回光循循然行去,不要废弃正业。古人云:“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破。”子以正念治事,即光不为物转,光即自回。此时时无相...

  • 一 - 草稿

    圣人用心(注意力)如镜,来不迎,去不留。 知万物万事(个体)即世界宇宙(整体)。 知自己也是世界宇宙。 知不与世界...

  • 凡夫的心,也可以是最美的心

    圣人之心,如镜。 物来不拒,物去不留, 无论美丑,一视同仁。 纵然映过万物, 依旧空空如也,不染不着。 圣人之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镜为师 物来即应 物去不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mt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