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养观之现实篇
教育的本质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在先民之初是少数掌握了国家机要秘密的掌国者的传承方式,维续贵族的专享特权。后面随着家国繁盛,权贵官吏不断扩充,从最初的少量机密蔓延涉及到国家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些中层级以下的一般性事物也放权到普通官吏,但这时候仍属于少数掌权者的特殊权利。所以,早前的教育是少数人小范围内的机密传承,普通民众想也不用想,连打仗都没有参与的机会。
直到魏晋以前,中国都是诸侯分封血缘传承的发展方式,到最后演变为类似财阀军阀这种的门阀制度。然后到了隋朝前后,本身就是门阀混战中崛起的皇族深感其害,为了在治政中打破这种传统士族官僚集团的阻碍,以推行科举制来逐渐取代荐举制,到了唐汉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门阀士族几乎从中国完全消失了,这种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的选拔制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也从此,底层民众获得了晋级权贵的道路,教育也从权贵垄断开始逐渐下到民间,但即使如此,这种教育也是为国家的官僚机构服务的,相对仍属于少数人的游戏,毕竟权力位置只有那么多哪够分的,所以在选拔机制和内容上是有排他性的。你耗费巨大最后不入仕途的话,什么也做不了对农桑之事也毫无帮助,这使得一般民众不会轻易去接受教育,毕竟伺弄农桑之事有家中老辈的传授就足够了。
然后又到清朝末代,中国被工业强国炮轰国门之后,无奈之下接受西方的工业文明,也因此同时接受了西方配套工业发展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说,此时的教育是要为工业配套的,因为规模化工业大生产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进行操作,那些标准化的知识技能在进行标准化的传授之后,迅速提升了社会经济和民众面貌,社会文明得以大踏步前进。挤占并取代农桑的工业解放了大量人口,也用教育提升了人口素质,这是现代教育的肇启和发展,最后来到了电子信息化时代,教授的内容大幅增加普及的人口也大幅增加。
但到了信息化互联的人工智能时代,有一个显见的变化就是,那些标准模式的生产效率跨越式提升,不再需要这么多手工操作的人口了。产品极端丰富,人民闲暇日多,从物质到精神享乐生活的需求剧增,这种高端需求也对供给侧提出了高端要求,就是谁能够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开辟新的市场赚取额外的收益。这种倒逼,使得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供不应求,标准化模式的操作工人开始被时代遗弃(也或者跟随低端工业转移到其他国家)。那大量的创新性人才怎么来?这种对事物对社会生活具有强烈的敏锐好奇,且又能充满热情的参与尝试去改造去发明,最后还能与他人协作进行生产制造的人,只能是独特的内心丰盈自由充满灵性的个体,只能是这个体在教养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遵从内在的发展,而这样的人不可能以标准化规模化的传授来获得。那么现实中的教育是怎样的?
其实现实中的教育仍然如先民最初的垄断一样,掌国高层的教育、权官阶层的教育和普通民众的教育是不同的,这些不同是以资源垄断的分级模式存在。某些学区房达到惊人的天价,有的说这些人真傻这么多钱为什么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读书,比这些好的学校也多的是。其实这些人一点也不傻,他们要的不只是教师团队和教学质量的优异,还有着幕后看不见摸不着的经济与政治这种双重的资源人脉,这是无形无价的宝贝。所以,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软件,教育都是呈一种中心辐射的阶梯状态,越到贫穷偏远之地,所配的资源就越稀少得可怜,当你不幸生于此地时,你向上超越的可能性就越低。写这样的文章,表明我也是这样的底层(越高层越无声无息不说话),当向上超越的路径越来越窄小,而标准模式化生产又把我抛离时,怎么才能寻得一线生机?或者说,怎么才能为儿女寻得一份机遇?
在中下层级相对来说,仍然是唯有教育可以改变人生。但是如上分析一样,世界正在发生巨变,中上层教育也在相应变化,那中下层的教育有没有变化呢?可以说几乎没有变化!还在从事着一百多年前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还是在以标准的题目和答案进行灌输,生硬地想要刻记在脑子里,但现实工作中已经不大需要这些知识了,那到底是为了什么还在这样死记硬背做标准答案呢?这是因为这种学习考试已经蜕变为纯粹的如科举一般的选拔机制了,也就是用严苛的内容机制来对海量民众进行筛选,被选上者才可以获得一定的资源(清北双一流)。
实际上,中国现行教育的科目教材还是可以的,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把那些附加的教学要求做好的话,就是不错的素养教学,如果老师还能够借题发挥做相关性的补充教学,那就是很好的素质培养了。但这就会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高标准高要求,也对学校的配套设施提出了高要求,还对师生的学习时间提出了高要求,甚至在一个短暂的时段之内看不到明显效果。这些标准要求,对于经济发达资源丰富的地区来说是可以达成的(比如北上苏浙大都是40人左右的标准班,而且在国际PISA测试中,北上苏浙的学生名列前茅),但在经济落后资源欠缺的地区,这些全都是奢望,他们只能把所有的时间精力耗费在考试成绩上。想想一个80人的超大班让老师怎么去教,再有水平他也无能为力。
早期的科举需考经史子集礼法算术还有医科最后是政经策论,是真正的选拔经世济民的高端人才。但到了清朝后期,因为职位不够官兵冗余,根本不再需要用考试来选取人才了,科举就沦为了记忆八股文的战场。资源肥缺早都被权贵阶层垄断占据了,哪肯让给下层民众来分食?科举制无非就是哄骗安抚底层的道具而已。如今好些死记硬背陪读了10多年的孩子,也像农耕时代科举淘汰后连农桑都不会的落魄者一样,最后发现既没拼到上游,又被新的生产方式给抛弃了,关键是这种陪读有一个严重的后遗症就是把人的灵气和自信完全搞没了,真正是变成傻傻的人财两空。如果再不转变,类似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
另外,农耕时代的民众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时,不会去走科举仕途,安安心心地伺农从商,不耽人事不误农时。即使开启工业化教育的德国,也没有全民一头栽进去,而是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就开始分流,既保证了高端科技领域也保证了工业制造的人才,这也类似于不耽人事不误农时。但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不是这样的,全都去拼一条路,所有大学的类别设置也差不多,就像中国人做生意喜欢扎堆仿制死拼价格一样,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全民耗费。
当世界凭着科技之力飞速迭变时,当我们的教育既沉滞又在分裂时,作为家庭个体怎么应变去跟上这个时代?
下一篇:我的教养观之家庭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