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226251/925ebfdacd5d0f39.jpg)
为什么鲁迅要问“怪哉”?后来凡卡过上好生活了吗?为什么这两条边是平行的?后来这个图形会怎样翻滚?……“为什么?”和“后来?”是女儿最喜欢问的两个问题。这是很有意思的两个问题,它们问的是事物的前因和后果。也就是说,女儿习惯于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前因后果,并且在这个习惯下去认识事物——尽管她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意味着,她实际上是被她的习惯引导到她所认识的事物上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认识习惯的重要性。这里的认识习惯也就是学习习惯。那么,学习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
一、探究
年前有几天特别冷,还下了雪。女儿看到下雪很兴奋,对着窗外大声叫道,雪再下大些吧!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飘舞,的确很好看,如果再大些,应该更壮观。但是,欣赏是一回事,认识可能是另一回事。因为,当我们认识下雪这件事情时,会发现它有自己的前因后果,而雪花飘舞的壮观场景只是它的一部分。比如,我们可以问,雪下大之后会怎么呢?这个问题使女儿一下子想到了更多,特别是想到了我们即将的旅行。
在线一对一的老师认为,学习也是如此,我们要学的不仅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而且是它的前因后果或者说来龙去脉,这需要探究。引导积极的探究是养成学习习惯的第一个环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女儿小学里写过一篇作文,叫作“滴答奇遇记”——“滴答”是指小水滴。我们当时就和女儿一起假想,我们面前的一滴水是从哪里来的,又会去向哪里?雨滴、小河、水库……最后又变成水蒸气飘到云彩里。
积极的探究使得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满足于直接学到的东西,而且去追问它的所以然,从而对前者进行一种深化。比如,在学习《春望》这首诗的时候,孩子首先当然要弄懂诗句的字面意思。但如果再追问一下,杜甫为什么那年春天恰在长安并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就会发现,杜甫是在前一年被叛军俘获押解到长安的,从而与家人天各一方,并在第二年春写了这首诗。这个背景的了解显然有助于孩子领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当然,探究的角度和线索可以选择。这样的多选使得孩子所学的东西不仅是一个点,也不仅是一条线,而且更是一张网。把所学的东西放在知识的网络中来理解,这无疑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重复
就像其他习惯的养成一样,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次性的,它需要多次的重复。女儿以前参加过的课外班介绍说,一个习惯的形成在通常情况下需要三个星期。也就是说,制定一个活动时间表,三个星期内每天按照这个时间表重复执行,那么三个星期过后,孩子就会习惯性地根据这个时间表来活动。女儿尝试过,但失败了,不是说这个理论一定不对,而是说,她根本没有坚持到三个星期。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样的重复太枯燥了。当然,单调重复造成的枯燥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克服,但这很可能会使孩子对事情本身失去兴趣,甚至讨厌它。
那么,有没有可能把简单的重复变成有趣的重复?事实上,对那些过于单调的重复来说,哪怕是小小的变化也会增加兴趣。比如,在很多人看来,刷盘子是单调的机械重复,可是有人却不觉如此,他是这么跟别人说的,我每次刷盘子都是不一样的,上一次是从上往下刷,这一次是从下往上刷,下一次是从左往右刷,下下一次是从右往左刷,……总之,有许多花样。这里面多少有些调侃或玩笑的成分,但也的确透露了某种智慧。许多事情甚至生活本身每天似乎都差不多,不同之处是人想出来的。
在线一对一的老师认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重复,但重复可以是有所不同甚至包含乐趣的。比如,每天上下学送女儿所走的路线都是一样的,然而,这件这件事情并没有成为简单的重复,因为我们每天都能在这同一条路线上发现不同的东西,这些东西有时候是树叶的凋零、有时候是路人的模样、有时候是梅花的暗香……同样地,复习是每天要做的事情,把已经学过的东西照原样再读一遍、记一遍,这多少有些单调。但是,如果尝试以不同的理解来读和记,那么重复中就可能包含了变化。比如,《祖父和我》这篇课文,从一个单纯的孩子的角度来读是一个样,从一个命运多舛的知识女性回忆自己童年的角度来读又是另一个样。
其实,对于习惯养成所需要的重复,我们也没有特别的好办法,只是鼓励孩子在重复中尝试不同的东西,以便让自己的学习兴趣不被单调的重复所磨灭。
三、耐心
习惯养成的重复不仅需要变化,而且还需要耐心。后者甚至更为重要,因为那些变化正是耐心地体味出来的。问题是,尽管大家都知道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但总还是希望这个时间越短越好。这构成了某种焦虑,当它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时,就会同样不经意地感染给孩子,从而对习惯的养成造成不利的影响。
那么,这种焦虑的实质是什么?回答是,对习惯的心理依赖。它建立在两个错误假设之上。第一个是,既然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孩子好好学习,那么好好学习就依赖于好的学习习惯。言下之意就是,不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就不能好好学习。这就造成了一种重习惯轻养成的想法,它跟重结果轻过程的想法没什么根本的区别。
然而,习惯就是习惯的养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养成是孩子的一个内在变化过程,而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就是指内在变化过程。简单来说,习惯是孩子自己养成的,而不是作为一种现成的东西在一段时间的终点交给孩子的。这需要我们非常耐心地陪伴孩子养成自己的习惯。我们很难说女儿现在已经有了什么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只是陪伴她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我们相信,好好学习不是从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开始的,而是就在现在,就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
第二个错误假设是,既然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孩子好好学习,那么只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劳永逸了。但是,学习习惯恰恰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在现实的学习中,旧的习惯总会碰到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对旧的习惯做出耐心的调整,并逐渐形成新的学习习惯。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习惯就是习惯的养成。
在线一对一的老师认为, 无论如何,学习习惯总是处在它的养成过程之中。除了引导积极的探究,鼓励有趣的重复,并始终与孩子一起耐心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没有别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