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0 华为 mate10发布会
效率这件事有大的和小的两个方面,
大的方面,就是串联和并联。
小的方面,就是优化工具、调整结构、总结经验,改善实施策略等等具体细节。
有点像“道”和“术”的关系。
这两天我都在想“道”的问题。如果几件事是串联的,那么改变先后顺序,有可能就能提升效率;如果几件事是并联的,那么同时做就可以提升效率。
也就是说,只要把能并联的事情,都并联起来,就能极大的提升效率。
这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但是容易视而不见的道理。
我举几个实际的例子——
昨天我在想,如果我做营销的同时,去艺术学校、钢琴机构挖掘客户。当我女朋友想要把音乐作为兴趣或者职业的时候,我是不是就能帮她进入这个圈子。从爱情的层面上说,我是不是就在为我们俩的爱情做贡献。这个时候,我是不是就把生活和工作,并联起来了。
再举一个例子。
我今天开会的时候在想,开会如何才能提升效率。经过观察我发现,一场会议3、4个小时下来,参加的人啥也记不住,包括我自己。这个时候我就问自己,开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后来我发现,工作会议其实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领导)放到大多数人脑子里的过程,让大多数人,按照领导的目的,去执行工作,这是最常见的工作场景。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开会本质上就是一场培训。领导用五分钟来传达目标,然后再通过三个小时,来培训细节,保证理解到位,包括压力传达到位。
把会议理解为培训就很容易思考了。为了提升培训的效果,有几个地方可以改善:
第一,提升培训的道具,用嘴讲效果肯定是最差的,其次就是一些表格ppt,效果最好的就是制作各种各样的教具,甚至是做一场游戏。
第二,有了道具,就要设计培训的环节,也就说让受训者参与其中,比如设计情景演练。
通过上述思考很容易明白,开会最好的方式不是花3到4个小时来讲,而是花两个小时来准备,花30分钟来培训。
把这个思考延伸到其他场景中就能明白:怎么做培训,怎么建立内部信息传达。
开会是企业最重要的一种沟通方式,在创业的时候,以及团队小的时候,缺乏大公司的流程和分工,很多人是不清楚具体工作边界和方法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
第一,用五分钟的时间,让每一个人明确自己的具体目标;
第二,针对这些目标,梳理出最主要的工作路径;
第三,针对工作路径,去制作相应的道具,进行培训。
剩下的就是留给同事自己发挥的主动空间,比如说,销售搞定客户的个人方式和风格。但是,如果一个同事不论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其他人,这时,我们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再次执行培训的步骤,去帮助他改善问题。
通过这一步,我发现了开会的第四个原则——把会拆碎了,细分主题开。
这个例子是不是说明了,如何把工作、小团队管理、个人成长和沟通并联起来?效率最少也提高一倍吧。
然后再把这方法扩展一下,我们可以联想到,有多少人,在与父母子女交流的时候,自己情绪非常的激动,可是对方并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双方交流最终传递的是一种情绪,自己非常生气,对方非常的内疚或者抵触,最终问题并没有解决。当我们把开会的方法用到生活中,我们就能明白,如何帮助家庭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是又把生活和工作并联起来了?
所以,李笑来才会说,聪明人和不那么聪明的人的区别,往往就在于“多想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