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函数也叫目标函数,他是衡量预测值和实际值的相似程度的指标。我们希望预测值和真实值尽量接近,就需要估计一系列参数来拟合,这个参数集使得误差越小就说明这个算法还不错。一个损失函数有可能存在多个局部最小点,我们就需要至少找到在局部地区的最小值。
找到生成最小值的一组参数的算法被称为优化算法。我们发现随着算法复杂度的增加,则算法倾向于更高效地逼近最小值。我们将在这篇文章中讨论以下算法:
- 随机梯度下降法(批次、随机、mini-batch)
- 动量算法(物理里面的动量含义)
- RMSProp
- Adam 算法
随机梯度下降法
随便找一本书介绍 SGD,都会出现这个公式
image
θ是你试图找到最小化 J 的参数,这里的 J 称为目标函数,α叫做学习率。目标函数的来龙去脉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我们先假设θ取一个值,然后不停的修正这个值,从而使得最小化J。可以假设θ是一个山坡上一个点,而最后的导数部分是该点的坡度;学习率就是一个摩擦系数,学习率大就说明摩擦越小。
算法说明
随机梯度下降法:
1、初始化参数(θ,学习率)
2、计算每个θ处的梯度
3、更新参数
4、重复步骤 2 和 3,直到代价值稳定
随便举个例子:
下面是一个目标函数和他的导数
image
用 python 实现这两个曲线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ef minimaFunction(theta):
return np.cos(3*np.pi*theta)/theta
def minimaFunctionDerivative(theta):
const1 = 3*np.pi
const2 = const1*theta
return -(const1*np.sin(const2)/theta)-np.cos(const2)/theta**2
#从0.1-2.1,步长0.01
theta = np.arange(.1,2.1,.01)
Jtheta = minimaFunction(theta)
dJtheta = minimaFunctionDerivative(theta)
plt.plot(theta,Jtheta,'m--',label = r'$J(\theta)$')
plt.plot(theta,dJtheta/30,'g-',label = r'$dJ(\theta)/30$')
plt.legend()
axes = plt.gca()
plt.ylabel(r'$J(\theta),dJ(\theta)/30$')
plt.xlabel(r'$\theta$')
plt.title(r'$J(\theta),dJ(\theta)/30 $ vs $\theta$')
plt.show()
image
图中虚线有3处局部最低点,在靠近0附件是全局最小的。
使用下面的程序模拟逐步找到最小值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matplotlib.animation as animation
#给定参数逐步找到最优值
def optimize(iterations, oF, dOF,params,learningRate):
oParams = [params]
#喜欢次数
for i in range(iterations):
# 计算参数的导数
dParams = dOF(params)
# 更新参数值
params = params-learningRate*dParams
# 参数追加到数组,方便演示
oParams.append(params)
return np.array(oParams)
#损失函数
def minimaFunction(theta):
return np.cos(3*np.pi*theta)/theta
#损失函数导数
def minimaFunctionDerivative(theta):
const1 = 3*np.pi
const2 = const1*theta
return -(const1*np.sin(const2)/theta)-np.cos(const2)/theta**2
#基本参数设定
theta = .6
iterations=45
learningRate = .0007
optimizedParameters = optimize(iterations,\
minimaFunction,\
minimaFunctionDerivative,\
theta,\
learningRate)
# plt 绘制损失函数曲线
thetaR = np.arange(.1,2.1,.01)
Jtheta = minimaFunction(thetaR)
# 在损失函数上绘制参数点
JOptiTheta = minimaFunction(optimizedParameters)
# 创建动画
fig, ax = plt.subplots()
line, = ax.plot(thetaR,Jtheta,'m-')
axes = plt.gca()
axes.set_ylim([-4,6])#y 周范围
axes.set_xlim([0,2])#x周范围
# 构建动画参数
Writer = animation.writers['ffmpeg']
writer = Writer(fps=15, metadata=dict(artist='Me'), bitrate=1800)
# 动画动作
def animate(i):
line, = ax.plot(optimizedParameters[i],JOptiTheta[i],'or') # update the data
plt.title(r'Updating $\theta$ through SGD $\theta$ = %f J($\theta$) = %f' %(optimizedParameters[i],JOptiTheta[i]))
return line,
#动画
ani = animation.FuncAnimation(fig, animate, np.arange(1, iterations),
interval=1, blit=True)
#保存
ani.save('sgd1.mp4', writer=writer)
image
如果我们的学习率很大,我们可以自己调参数进行测试,会发现红点数据有可能冲到另外一个坡度,形成震荡。把参数跳到0.01就可以发现这个现象。
动量 SGD
用户想要使用非常大的学习速率来快速学习感兴趣的参数。不幸的是,当代价函数波动较大时,这可能导致不稳定,之前的视频学习参数过大,基本就没什么点可以看到。
动量 SGD 试图使用过去的梯度预测学习率来解决这个问题
image
γ 和 ν 值允许用户对 dJ(θ) 的前一个值和当前值进行加权来确定新的θ值。人们通常选择γ和ν的值来创建指数加权移动平均值,如下所示: image β参数的最佳选择是 0.9。选择一个等于 1-1/t 的β值可以让用户更愿意考虑νdw 的最新 t 值。这种简单的改变可以使优化过程产生显著的结果!我们现在可以使用更大的学习率,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收敛!
#给定参数逐步找到最优值
def optimize(iterations, oF, dOF,params,learningRate,beta):
oParams = [params]
vdw=0.0
#喜欢次数
for i in range(iterations):
# 计算参数的导数
dParams = dOF(params)
# 应用公式求得 vdw
vdw = vdw*beta+(1.0-beta)*dParams
# 更新参数值
params = params-learningRate*vdw
# 参数追加到数组,方便演示
oParams.append(params)
return np.array(oParams)
image
RMSProp
精益求精,我们继续看看如何再优化。
RMS prop 试图通过观察关于每个参数的函数梯度的相对大小,来改善动量函数。因此,我们可以取每个梯度平方的加权指数移动平均值,并按比例归一化梯度下降函数。具有较大梯度的参数的 sdw 值将变得比具有较小梯度的参数大得多,从而使代价函数平滑下降到最小值。可以在下面的等式中看到:
image
这里的 epsilon 是为数值稳定性而添加的,可以取 10e-7。我理解的意思是防止除以0吧。
既然公式给出了,我们就继续用代码来实现
def optimize(iterations, oF, dOF,params,learningRate,beta):
oParams = [params]
sdw=0.0
eps = 10**(-7)
#喜欢次数
for i in range(iterations):
# 计算参数的导数
dParams = dOF(params)
# 应用公式求得 sdw
sdw = sdw*beta+(1.0-beta)*dParams**2
# 更新参数值
params = params-learningRate*dParams/(sdw**.5+eps)
# 参数追加到数组,方便演示
oParams.append(params)
return np.array(oParams)
image
看来效果越来越好了。
Adam 算法
我们是否可以做得更好?结合上面动量和RMSProp结合成一种算法,以获得两全其美的效果。公式如下:
image
其中贝塔有2个参数,分别可以设置为0.9和0.999,贝塔的 t 次方,t 表示迭代次数(需要+1)
#给定参数逐步找到最优值
def optimize(iterations, oF, dOF,params,learningRate,beta1,beta2):
oParams = [params]
sdm=0.0
vdm=0.0
vdwCorr = 0.0
sdwCorr = 0.0
eps = 10**(-7)
#喜欢次数
for i in range(iterations):
# 计算参数的导数
dParams = dOF(params)
# 应用公式求得
vdm=vdm*beta1+(1-beta1)*dParams
sdm=sdm*beta2+(1-beta1)*dParams**2
vdwCorr=vdm/(1.0-beta1**(i+1))
sdwCorr=sdm/(1.0-beta2**(i+1))
# 更新参数值
params = params-learningRate*vdwCorr/(sdwCorr**.5+eps)
# 参数追加到数组,方便演示
oParams.append(params)
return np.array(oParams)
学习率修改为0.3,也能比较好的工作。
image
当然,针对多维也是一样操作,需要考虑导数的时候各个维度,参数也需要对应出现。
网友评论
还有一个原因是当分母过小的时候这个分式的值会过大,而且变化也会过于激烈,所以会选择这样的做法来做一个人为要求的上线。而且相对简单粗暴的max函数,这样得到的曲线在小端更光滑,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