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阳妈要和大家系统的说说“小儿计划免疫了”,在今天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阳妈会陆续把“小儿疫苗”相关的问题跟大家说清楚。
作为生了两个孩子的医生妈妈,我对小儿计划免疫这一部分,仍然十分糊涂。作为我,一个医学专业硕士,虽然对于各种免疫的基本原理比较清楚,但是,对于“疫苗”这个免疫学的亚专业领域,知之甚少。在我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虽然心怀很大疑惑,可是,由于国内在小儿计划免疫方面宣传力度较弱,我每次能做的,就是带孩子去防疫站,登记,按照防疫站医生的指示,给孩子接种疫苗。因为孩子在1岁内经常生病,所以,常常面临“疫苗的推迟或提早接种”、“宝宝生病时能否接种”、“能不能多种疫苗联合接种”、“接种会有副作用吗?”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阳妈开始说“中国的计划免疫”。
宝宝从胎儿期开始,就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免疫”。什么是“免疫”呢?“免疫”就是人体能够认识自身,同时能够识别外来物质的能力。所以,在此,针对“免疫”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识别自己,并且能够容纳自己”,第二是“识别外来物质,并且能够抵御外来物质”。而作为儿科“疫苗”相关的免疫范畴,我们,主要涉及的是第二个方面,即如何帮助宝宝去“识别外来微生物的侵袭”,并且“产生保护自己的能力”。
宝宝的免疫系统针对各种病原体,存在两种免疫方式,即“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与生俱来的,它来自于爸爸妈妈给宝宝的遗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这种免疫方式,不是特别针对某一种病原体起作用,能被快速激发。阳妈理解,我们平常说的“通过锻炼身体,饮食均衡”提高的免疫力,应该很大程度上是指这种“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而“特异性免疫”不是宝宝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宝宝发育过程中,遇到相应的病原体之后,才能产生的免疫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宝宝得病未必是坏事,宝宝是在提高自己免疫力呢!”。小宝宝的免疫系统,在出生时,从结构上,很大程度上已经准备完成了,可是,由于这些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还“不认识”这些致病物质,所以,功能还不完善,才导致很多感染性疾病在小儿身上多发。随着宝宝免疫系统“认识”的东西逐渐增多,孩子身体也就会逐渐强大起来了。
计划免疫的理论基础,针对的就是宝宝的“特异性免疫”。免疫学家,试图采用“人为”的方式让宝宝获得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的免疫力,而这种意图,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激发孩子的“主动免疫”,另一种是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受到“被动免疫”的保护。“主动免疫”是通过人为模拟微生物感染人体的过程,从而让宝宝“自己识别和产生”保护自己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来自于免疫系统产生的各种抗体和动用的各种免疫细胞的联合作用,它可以让孩子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获得持久而有力的保护。而“被动免疫”往往用于比较紧急的情况,人为的给宝宝快速输入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抗体,不需要自己产生(因为时间紧迫,孩子自己产生抗体需要一个过程。),这种保护是短暂的、临时的,下次出现同样问题,还得再次同样处理。比如当孩子被狗咬伤后,要立刻给孩子注射狂犬病疫苗,这种疫苗就是针对狂犬病病毒的“被动免疫”而设计的。小胎儿,通过胎盘接受母体输入大量的保护性抗体,在出生以后,通过吃母乳,继续从母体获得保护性抗体,这些过程,也都是“被动免疫”的过程,所以,这种免疫力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会逐渐降低,宝宝需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免疫力,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所以,各个国家计划免疫(打疫苗),绝大多数,是针对“主动免疫”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让孩子能够“自己保护自己”。
于是,疫苗产生了。
通常,我们将细菌性制剂,病毒性制剂等“人工主动免疫“的制剂称之为“疫苗”。由此可见,疫苗是用来防细菌、防病毒感染的,它是试图通过人为的方式,让宝宝“自己产生”针对这些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疫苗一般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大类。减毒疫苗是将感染人体的病原体进行“减毒”处理,从而使这些病原体在“人为”感染人体后,基本不会对人体产生致病性,但是同时会让人体免疫系统记住它。当人体在再次遇到“自然”感染的情况时,能够快速有力的识别和消灭这种病原体。灭活疫苗的种类比较多,可以是细菌或者病毒的成分,类毒素(细菌的毒素进行减毒处理)等。减毒疫苗往往给宝宝注射一次,宝宝就能获得比较强大的抵抗力了,有时候,再注射一、二针加强针,是为了让免疫保护更加完美。可是,对于灭活疫苗,往往需要多次注射,往往前1、2针的基础免疫,不能产生比较多的抗体,而在后来的加强阶段,才能产生较强程度的免疫保护反应。
我国自1978年实施免疫计划以来,通过普及儿童计划免疫,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人数约3亿多人,减少死亡400多万人口。因接种乙肝疫苗,减少乙肝感染者3000多万人,而目前,乙脑、流脑的发病率,降到历史最低。而这些,都是儿童期间,致残、致死率极高的疾病。所以,疫苗,对孩子非常重要。
目前,在北京,实施的计划免疫计划是2009年制定的,一类疫苗10种疫苗,防止12种疾病(阳妈自己在北京市免疫预防接种证上数的)。可能由于发病率高低、政府经济承受能力等原因,还列出了二类疫苗,父母可以根据经济和其他情况,比如出国旅行等原因,选择给孩子接种。二类疫苗,也很重要。
宝宝1岁之前,注射的疫苗最多,阳妈前面所叙述的“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都有涉及。中国这个计划接种程序不是随便设定,而是权衡各种影响疫苗接种效果的因素,综合得出,从而设计了适合中国孩子的计划免疫流程。这些影响因素,阳妈简单列出以下几种:因为孩子呼吸道疾病在6个月后就开始高发,所以,涉及到呼吸道传染的白喉、百日咳、结核的疫苗,都在6个月内,给孩子计划接种。过早接种麻疹疫苗,疫苗的免疫效果可能会受宝宝体内母体抗体影响,所以第一针麻风(麻疹、风疹)二联疫苗在宝宝8个月才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在2岁以下孩子接种是不能产生有效保护的,2岁以下孩子,只能接种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中国国内疫苗类型可能和国外不同(比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疫苗接种需要根据“多种疫苗联合接种”和“同种疫苗多次接种”的一系列规则,在不影响免疫接种效果的基础上,让孩子减少接种次数。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制定计划免疫流程的考虑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