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魅007“者”和“所”等

古魅007“者”和“所”等

作者: 玩哲 | 来源:发表于2023-12-12 09:12 被阅读0次

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三小组的虚词,“者”和“所”,代词这个小组。

这一组里面的第三小组,“者”和“所”都是特殊的代词,都不能够单独地使用,它们必须要跟别的词组合起来,成为一个“者”字词组、“所”字词组,然后它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才能够表达明确的指代对象。

“者”字词组、“所”字词组本身就是名词性的词组,就是说它相当于一个名词。所以,它作为句子成分的语法功能来说,它就是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的用法。

我们掌握了这个特点,就基本上掌握了“者”、“所”的用法。当然,除此之外,“者”还是语气词,“所”还是名词和数词。

我们分别看一看,先来看者者在教材是357页,“者”可以作代词和语气词。

我们先看代词,说文解字说:者,别事词也。所谓别事词是什么?

就是把一个事物,跟别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样的一种词。一个虚词叫作“者”。

所以,“者”字词组,它表达的是什么呢?

就是从所有的人事物当中,按照某种特点区分开来的一部分事物人。

比如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往者”,就是所有的事情当中过去了的。按照这个特点,“来者”是所有生命当中还没有发生的,这也是它的特点,那一部分事情。

我们讲一下,“者”字词组的构成。“者”字词组。它可以有“者”跟前面的动词构成。

我们刚才提到的,“往者”、“来者”,这都是动词,也可以跟形容词结合成“者”字词组。

比如说,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愚者”,这就是形容词代词。

也可以是名词跟“者”组成,“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就是一个名词,他跟“者”组成“者”字词组。

也可以跟数词结合。

比如说,“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二者”这两个,数词,通常是对上文出现过的事物加以概括,总括。“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这是表示年龄50也是一个数字。

所以,加数字的是两类,一个是对上面的数表示概括,一个是表示年龄。

另外“者”还可以跟词组,甚至比较长的词组,组成“者”字词组,比如说,《定法》里面的:“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这就是一个大的词组。

“者”总是跟它前边的词或“者”字词组组成一个“者”字词组,它的前面的词组有时候很长,这时候就要特别注意,要仔细判断。看一看,“者”字词组,它包括的范围,也就是“者”它前面它的定语,这定语有哪些?

不能够随便它断开了,那意思就变了。比如说,《柳子厚墓志铭》里面的这一大段: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穽,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这个“者”是从“平居里巷”就开始了,都是他的“者”字词组。这就要注意不能够搞错。

现在我们看语气词“者”,语气词“者”,大体上有三种用法。

一是用在假设复句的上一个分句的末尾,表示两个分句之间是一个假设关系,相当于什么的话。

比如说,《史记•晋世家》的: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要是不杀的话,这是表示假设。

第二种,用在另外一个语气词后面,表示加强语气或者停顿。这种“者”可以不翻译。

比如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就是气就完了,就不用翻译了。

第三种情况,是跟疑问代词相配合,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可以翻译成“呢”。

比如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侍坐》)。

哪里见到过六七十里见方,或者五六十米见方,这样大的国家就不是国家了吗?

“者”,我们说古代汉语当中的“者”,绝大多数都是代词,极少数是语气词。因此,凡是遇到“者”字,我们不妨先把它当作代词看待,只有我们找不到它的指代对象,而且它又是在一个假设主谓词组,或者是跟在其他的语气词后边,这个时候,我们的“者”才去考虑它是不是表示疑问,这种分析者的一个窍门。

现在我们看“所”。

“所”可以是代词,它也可以作名词和数字。“所”在教材的363页开始有一个注,提到它当名词的用法,数词的用法。

我们也讲一个这么几个问题,先讲“所”字词组构成。

“所”是受它后边的动词性的支配性的修饰。

关于这个意思,大家看一看,364页的第一个例子,比如说,“所见”为什么说是支配性?

就见的那个东西,所吃就吃的那个东西,就吃的对象看的对象。

但是,“所见”所表示的意思,就是受那个“见”,修饰的是事物本身,就是看到的吃的后面那个,所以它是支配性的修饰。

它的构成可以是所跟动词结合。

比如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者”,“所见”的“见”这个动词。

也可以跟介词和动词、动宾词组的结合。

比如说,“是吾剑之所以坠”,这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刻舟求剑,就是他到旁边刻个印记,然后等到船开到码头停的时候,他在那去摸,摸不着的。

“所”也可以跟形容词结合。

“弃己之所安强,而争己之所危弱”(《荀子•强国》),安强危弱,形容这个情况比较少。这是第一个所的“所”字词组的构成。

他总是跟他后边的动词,或者是介宾结构,在动词加上动词或者是极少数形容词。换句话说怎么样?在我们现代汉语里面没有出现名词,它不跟名词结合,这跟“者”不一样的,“者”是跟前面的各种词,它是跟后边的只有动词性的结构。

第二个,我们来看一下“所”的称代对象。

“所”的称代对象跟“者”一样,他只有在“所”字词组里面才能够准确的知道,它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也可以称代动作的行为的处所原因方式等等。

代人代事代物很多,就不说了,代处所的。

比如,郩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处所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是构成的原因,这是表原因。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夫子,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许行》)——方式。

“所事”,是指一种方式,像侍奉老师那样来侍奉他,这是一种方式。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工具。

“所以自镜”,是表示工具。

“所”,刚才我们提到过,他后面可以是介词,再加上动词,这种结构其实就是表示,处所、原因、方式、工具这种用法演变而来的。

学习“所”和“者”,我们要注意这么些问题,下面给大家讲一讲。

一个是“者”和“所”,学习的重点。这个重点有两个,第一个是“者”字词组和“所”字词组在句子当中的语法功用。它能作什么?

我们前面提到了,由于这两个词组都相当于一个名词,它是名词性词组。所以,名词可以充当什么成分,它就可以充当。

第二,“者”字词组跟“所”字词组的构成方式,它的不同,表达意义,它的区别,这是第二个重点。

这个我们稍微说一下,“者”,可以放在动词、形容词、名词、数词、词组后面,构成“者”字词组。在“者”字词组当中,“者”是中心部分,“者”字前面的词或“者”字词组是他的宾语。整个“者”字词组表示的就是它的定语,所表示的那种某种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那种人事物。

所以,“者”是按照这种特点区别开来的。

“所”,它可以放在动词、动词性词组、介词“以”及小部分形容词的前边,来构成“所”字词组。

在“所”字词组里面,“所”是中心部分,“所”字后面的词或“者”字词组,是“所”的修饰部分。

所以,它是一个处在后面的一个定语修饰它的。整个“所”字词组,所表示的是受某种动作支配的人事物。当“所”后面是一个介词的时候,这就是“所”跟介词,构成一个“所”字词组,表示的是跟某种动作事情有关的原因、工具、条件,我们刚才提到了,我们前面一再强调,学习“者”和“所”最重要的什么?

你的判定哪些词跟这个“者”和“所”组成一个词组,这最重要。

另外“所”字词组里面,还有一个就是“所”加上一个介词,再加上动词这样的形式。

这种形式呢,它的内部的组成的关系是什么?

就“所”先跟介词结合成一个整体,所以、所谓、所予,就那个这也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条件等。

然后,介词后面的那些动词或者动词性的结构,再来修饰有“所”跟介词组成的“所”字。

比如,《龚遂传》里面有一句话,“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

就大王您知道胶西王违反这个“道”的事情,而灭亡的原因吗?

“所”和“以”,先结合成一个词组表示什么原因,然后“为无道王”再来修饰“所以”,表明是什么事情的原因,就是做无道的事情导致国家灭亡,就是当时的诸侯国灭亡。

这是一个我们要注意的。

再有一点,当“所”跟“者”,同时出现的时候,我们是把它分析成“所”字词组还是“者”字词组呢?

我们说它是“者”字词组。换句话说,他先要“所”什么结合起来,然后再跟“者”结合,最后落实到“者”上。这是为什么呢?

有很多理由我们不去多说。

我们说一个理由,这就是因为“所”字词组和“者”字词组,就是我们刚才说了,它是一种什么性的词?

是个名词性的词。然后我们说“者”跟“所”的区别,“者”可以跟各种词,包括名词性的结构结合,“所”只跟动词性的结构结合。如果你要把“所什么者”这样一个结构,分析成一个“所”字词组,那就是“所”要跟一个“者”字词组结合,而“者”字词组,它是名词性的,“所“不跟名词性的结构结合。

所以,它只能是先让前面的部分跟“所”结合起来,这样的一个名词性结构可以跟“者”结合。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一个“者”字结构者,“者”字词组。

这就是我们说的“者”跟“所”这一组,最重要的要区分,要能划分清楚他们的词组的范围,另外“所”和“者”同时出现的时候,他们是“者”字词组,而不是“所”字词组,请大家注意。

下面我们来学习虚词的第二大组,包括于、以、为、与、诸、焉。主要的是予、以,这是最重要的。

先说于。

“于”是个介词,我们分析介词,我们要从这几个角度。

第一同样我们要指出它的词性。

第二,介词跟什么组成一个介宾词组,他跟他后面的或者是他前面的哪些宾语一块构成一个介词词组。

第三,介宾词组在句子当中充当什么成分。也就是它的语法作用。这个要注意,介词他不能够自己独立地充当一个句子成分,它必须跟它的宾语一块组成介宾结构以后,成介词组以后才能充当介宾的成分。

第四,介宾词组是从哪个方面来修饰的动作行为,是表明了动作行为的工具,还是他的时间还是地点,还是他的条件,还是他的原因等等。

第五个方面,是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什么。

所以,介词要分析它的五个方面,我们要学会分析。

至于介词“于”它的用法倒是比较简单,主要有三种。

第一,介绍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

比如说,《城濮之战》的,“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

“于”后面这个地名,这是表示演练军队,演习在什么地方发生?

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积于今”,到了今天,这是一个时间,这是介绍动作发生的时间。到了今天这个时候,这个例子在教材的369页第15个例子。

第二种用法,是介绍情况比较的对象。

比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前边是比较的内容,后边是比较的对象,这就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红”是比较内容,“二月花”是比较的对象,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

所以,“于”是引进了,介绍了一个情况的,比较的一个对象。这种用“于”字,组成介宾词组,用在形容词的后边,除了刚才我们说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种介绍情况比较对象的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这就是介绍某种特点,某种事情发生在哪一个方面,或者是说它的原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比如说,《柳子厚墓志铭》的,“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在为人方面很勇猛,很直爽。

韩愈的《进学解》的,“业精于勤,荒于嬉”。

学业勤奋,才能够学好。成天玩,不容易学好。是在哪些方面会发生,在“勤奋”这方面就发生了这个“精”,在“玩乐”方面就发现发生了“荒”。这是原因,这是第二种用法,主要是介绍情况比较的对象,也包括介绍某种特点发生的方面和原因。

第三,是介绍引进动作的主动者来表示被动。

比如说,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战国策叙录》)

“于世”、“于俗”,被世人抛弃、被世人看重。

所以,这是“于”我们讲它的三个主要的因素。

“于”他作为一个介词,他是引进一个对象跟前面的谓语发生关系,而位于跟后面的这一部分,本来这种关系就是存在的,“于”是起了这样的一个介绍连接的作用。正由于这种关系本来就存在。所以,“于”有的时候是可以省略的。

比如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就是,“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这个“于”就不出现了。不管有没有“于”,函陵氾南,都是军的一个补语,这个成分不能变。

第四个问题介绍一下关于“于是”。

现代汉语的“于是”是个连词,文言里面“于是”也有当连词讲的,但是,文言里面的“于是”,它是从介宾结构与介词,是它的宾语代词演化而来的。

所以,我们通常见到“于是”的时候,把它理解成介宾词组,也不影响对文义的理解。

我们要知道一个“于是”这样的一个连词的发展的一个脉络,同时,在分析文献和学术这个里面的“于是”的时候,你可以把它分析成一个介宾结构问题不大。

关于“于”和它的宾语所组成的介宾词组,在句子当中充当的成分,可以分成两个。第一个是在谓语前面,我们叫他状语;第二个是在谓语后面的补语。

“于”是所有的介词里边,作为介宾结构出现在谓语后面比较多的一个介词。

其他的介词都是介宾结构,放在谓语的前面作状语了,也就是说,用“于”来组成的介宾结构作补语的机会比较多,情况比较多。

关于“于”,我们还有几点要注意的提醒大家一下。

第一个,关于“于”和“於”,在古代是两个字,在上古的读音也不一样,但是,用到介词的时候,用法是一样的。我们把它统一看待,在现代汉语里面,他们都简化成“于”。

第二动词与有前往的意思。但是,当介词讲的“于”,早在甲骨文里面就已经出现并且常用。这是我们要知道的。

第三,介绍处所的“于”常常省略。比如,刚才说的“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都是省略了“于”。

第四,由于古音的“乎”和“于”读音相近,古代汉语里面有的“乎”和“于”用法是一样的。

比如说,《侍坐》里面的,“以吾一日长乎尔。”,“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就是比你年纪大,在大国之间,“长于尔”、“慑于大国之间”,意思一样。

现在我们来看“以”。

“以”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当然“以”还是动词,当动词讲就是“用”。

先看介词“以”的基本意义,也是用。介词“以”跟它的宾语组成的介宾词组,可以介绍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这就是用、拿、凭这样的含义。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条件。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许行》)——工具

也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段太尉逸事状》里面有,“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

“以生人”就是老百姓。

第三个是表示原因。

“王即位27日。卒以淫乱废”(《龚遂传》),就是废的原因是淫乐。

也有表示时间的。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柳子厚墓志铭》)

学习介词“以”我们要注意,一个“以”字带上宾语组成的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但是,“以”放在前面的比较多,后面也有一部分是补语。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候可以放在“为”的前面。

比如,“楚因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五年》),就是以汉水为池,以方城为城。

再有一个介词“以”的宾语,有的时候可以省略。

比如,“敢以烦执事”,以这个事情来,麻烦你。

第二,连词“以”。

连词“以”,它连接的前项常常是手段、方式,后项常常是目的、结果。它可以连接词、词组,也可以连接复句的两个分句。

比如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和鄙远之间,越国是手段,鄙远是目的。亡郑和陪邻之间,亡郑是方式,陪邻是结果。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烛之武退秦师》),这连接的是因果关系。

“以”还可以连接名词和方位。是在句子里面作定语或者状语。

比如说,“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柳子厚墓志铭》),这就是方位的。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就是。连接的是定语,连接的是并列关系。

“以”也可以当动词讲。当动词讲的以,主要的意思是用、登记。也有当认为以为讲的。

“以”可以作介词,连词也是动词,介词“以”是从动词与虚化而来的,连词“以”又是从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来。

“以”作为连词,它总有被连接的两部分,介词“以”他后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词组,来做修饰语或者补语。

有的时候在句子当中“以”的后面,紧接着动词或者动词性的词组,我们不容易判断,它是省略了宾语的介宾词组,这个介词还是连词?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看一看“以”的前边,是不是有动词或者动词性词组。如果没有,“以”就是介词,如果有,“以”就是连词。这是我们的区分的办法。

我们简单的把“为、与、诸、焉”也说一下。

“为”(第四声)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当然“为”也是一个动词(第二声),就另外一个读法。

介词“为”有三种用法,第一个是介绍动作的主动者,第二个是介绍动作行为关联的对象。第三个是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者目的。

这个我们要重点注意,从意义上区分,引进主动者的“为”,和介绍动作对象的“为”,在教材上都说得很清楚。

连词“为”可译作因为和如果。

因为是用在因果复句里面,如果它是用在假设复句里面。

“与”可以是介词连词语气词。我们重点要掌握的,就是区别“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教材举了三个方法,一个是看前后两项能不能互相换,换位置。第二个是看“与”前面有没有修饰成分,第三个是看“与”的两边的词类,是不是一样?请大家自己看一看教材。

“诸”是一个合音字,相当于“之+乎”。有的书称为作“兼词”,它的作用,教材讲得很清楚。

“焉”它是个代词,也是个合音词,相当于“于+是”,所以,有的书叫它“兼词”,“焉”也是语气词。区别,它是代词和语气词的办法,就是看句子,谓语动词前面有没有表示处所范围的?有,也就是语气词了;没有,他就是代词,为什么?

代词相当于“于是”,就是个地点、范围。所以,前面有了地点范围后面就不用再说了,因此,它就是语气词。

现在我们来学习主要作连词的“而”。

连词“而”是文言文里面用的最多的,用法也最灵活的连词。

我们学习连词“而”的用法,第一个要了解,“而”它能够连接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第二要知道,“而”能够连接什么样的语法关系、逻辑关系。第三,要对这些不容易辨别的语法和逻辑关系来进行辨别。

因为“而”,它连接的关系非常多,这个我们不准备在课堂上占用时间跟大家说,请大家看教材,但是,我们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学习“而”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个,连词“而”,它可以用在单句里面,也能够用到复句当中的词组。在单句里面它是连接词跟词的,连接词或者字的词组;在复句当中它是连接分句。

第二,“而”连接的前后项,总是动词性的。

在单句中,它就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者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组,假如“而”连接的是名词性的词组,这些名词性的词组往往就是充当谓语,就是在对主语进行说明了解。

比如说,《荀子•劝学》里面的,蟹六跪而二螯。

虽然“二螯”是一个名词,但是,“而”是在对前面的蟹,作一个判断,作一个说明描写。

柳宗元《捕蛇者说》的,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对蛇进行描写。

一般情况下连接都应该是动词性结构。

第三,在单句里面“而”所连接的两项,在语法上有两种关系。

第一个是并列关系。也就是“而”所连接的两项,共同充当谓语,因为是动词性的,两项之间可能是不分主次,也可能时间上有先有后,也可能语义上有正有反,也可能是有顺有逆的转折。所以,各种关系都可能。

第二是偏正关系,就是状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状语从时间、原因、方式、情态这些方面对谓语动词进行修饰。

状语的词性、结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这是第三连接的语法关系。

第四,连词“而”,还可以连接主谓、动宾的关系。

这个教材有例子,大家看一下。

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左传•隐公十一年》)——主谓,即:王室已经衰微了,周天子的子孙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地位。

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这就是动宾关系。

这种加的主谓动宾关系当中的“而”,都是对主谓或者动宾中间的某一个成分加以强调,连接偏正结构的“而”,实际上也是起到这个作用。用了“而”,就突出了状语,给人的印象就深了。所以,“而”,还是有它一定的作用。

第五,连词“而”常常用的分句之间,分句之间的关系有很多种。其中并列的、顺承的、递进的三种是联合复句的范畴。因果、假设、转折是偏正复句的范畴,他们都可以用“而”连接。

现代汉语里面没有跟连词“而”相当的词。所以,古汉语中间的“而”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翻译成现代汉语当中不同的词语,也有的是不必要翻译,这是连词。

所以,连词“而”我们要注意的是什么?

就是它的前后项之间本来就存在一种关系,加了这个“而”,是要强调其中的某一部分。所以,他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各种关系他都可以出现,因此,“而”的用法最灵活的,然后由于它灵活,它就可以对译成现代汉语的各种意义,这个教材都有例子,请大家看看。

下面我们来说代词“而”。

代词“而”,它可以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用作定语,偶尔用作主语。

比方说,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定语

这是刘邦跟项羽说的,他要把刘邦的父亲,他说你要把我的父亲煮了的话,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煮你的父亲,你送我一杯吃一口,这就是“而”作定语。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前一个“而”用作主语,后一个“而”用作定语。

“而”也是语气词。“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的语气。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这都是表示感叹。

好,我们最后来看一下“则”,“则”主要作连词,它也作副词。

我们先看连词。

连词“则”的作用,它主要是在复句当中连接分句。

刘淇的《助字辨略》说:则,语辞也,承上趣下,辞之急者也。

什么叫辞之急呢?

“辞之急”就是只用“则”字来连接的这两部分,在逻辑上时间上都是紧紧相接。前项出现后项必然出现,这是逻辑。前项一出现后项马上出现,这是时间。

所以,逻辑上的关系,往往跟时间的先后是相联系的,而逻辑上的联系是最主要的。也就是说,前项出现后项必然有一个关联,它就会出现。

连词“则”连接的最多的是三种关系。

第一个连接顺承关系。第二个连接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实现了的就是条件,没有实现的就是假设。第三个连接的是并列的关系。

连词“则”,它连接顺承、条件假设的,都是跟词“之”、“其”,这样的一个逻辑上的特征是紧密相关,它就是前项一出现后项必然出现。

有一些情况是比较特殊的。

比如说,黔之驴的例子,把驴运到贵州以后,“至则无所用”,到了最终,会发现这个驴没有用。“至则无所用”有一个问题,不是说驴它无所用,这个事不是说你到那它不作用,你没有以之前,他在那肯定是没什么用。但是,这件事情的发现是在运到之后。

《左传》里面有这个例子,“至则在河中矣”,到的时候,它就已经在河中间了,在河中间这件事不是他赶到河边的时候它发生的,人家上了船,早就到了河中间了,但是,发现他们到了河中间,这件事情是他们赶到之后发现的。

所以,还是前项出现后项跟着出现,前项有后下必然出现。

副词“则”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强调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必然的或者唯一的联系。

比如说,“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关于这种用法,学术界的意见不完全一致,有的书上认为这个还是连词。所以,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关于“则”和“而”也有一些区别,我们要注意的,就按照我们的教材来说,“则”有副词用法,“而”不作副词,“而”用作代词和语气,“则”不用,这是它一个区别。

第二连词“而”在单句里面,它可以连接偏正结构,“则”不连接单句中的偏正结构。

第三,作为一个连词,“而”的连接作用比较松,而“则”的连接作用比较强,所谓强是什么?

就是你前项出现了,后项它必然要出现。逻辑上是紧密相关的,时间上,前项一出现,后项马上就出现这紧密相连。

好,到这一节课为止,我们就把《通论》部分的语法里面的虚词部分,都给大家讲完了。

在这一部分我们主要介绍了,“之、其、者、所、是、莫、或、而、以、于、则”,等虚词的用法。

这些用法的重点,是请大家掌握,对具体虚词的用法的分辨,包括“者”字词组、“所”字词组范围的判定,包括代词“是”作主语,大家一定要注意,给你一个句子分析说,“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分析这个“是”,你一般不会自己出错,但是,一翻译就容易出问题。

你常常翻译成,“现在国家危机了,才来求您,是我的过错”。那个“是”就没翻译出来了,一定要翻译成,“这”是我的过错。所以,要强调要会运用。

我们给大家布置了一些练习,这个练习是帮助大家掌握《通论》部分的内容的,请大家把本课学习的知识,特别是分辨虚词用法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练习当中,认真的完成练习,并且把这种方法贯穿到今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魅007“者”和“所”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ntd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