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子,做个有心人吧,你终究不会吃亏的!
常在机关应答人
今天参加市里的大会,见了一个稀罕事儿。市委书记突然点名提问几个乡镇的书记和市直的局长,问什么是扶贫工作中的“两不愁、三保障”等一连串的问题,让不少人都紧张了起来。好在这些一把手平时工作都很上心,基本上回答得都不错。至少,市委书记是这么评价的。
这算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再说一个反面的例子。中部某省书记到乡镇调研基层,问该乡乡长,“你不是说五个村(土地三权分置)进展比较快吗,进入三榜公示了?哪个地方在公示,你带我去看看?”乡长支支吾吾,一会儿说不了解情况,要打电话问问,然后又说大致有十五个村。然后书记问具体哪几个,乡长来了句“我说不准确”。
难为乡长了!乡长可能终极一生难找到省委书记汇报工作,好容易碰到了,却没有答上来,可惜这个抛头露面的机会了。以前听闻这样的例子,某某因为汇报工作汇报得好,得到某大领导的认可,平步青云。
这个乡长不知道后来如何,至少平步青云是不可能了。然后,在这个省,启动了大规模的问责据说。某个地方的县委书记、县长和分管副县长因为扶贫工作不力,帽子都给抹了。
我们身边可能经常遇到那些自认为怀才不遇的哥们儿,认为自己劳苦功高,或者资历较长,应该提拔了,但是机会来了,能不能抓住呢?
隔壁单位,春节后组织了一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以笔试加面试的形式进行。有两个人表现不太理想,以致于被单位人频频提起。
一个是分管扶贫工作副市长的秘书。当时笔试题有一道作文,分值占比30%,要求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为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市长起草一篇讲话。当时大家都说,这个秘书沾光了,肯定笔试分很高。
谁知道,结果让人惊讶。这哥们儿的分很低,面试都没能进,以致于大家以为评分把分打错了,甚至好事者鼓动其复查试卷。但是,这哥们儿倒是坦然,“愿赌服输”。后来,据有人说,这哥们自称“没有准备好”。看来,自己也觉得没有考好,“非判之罪也”。
这次考试中,还有一哥们,好容易杀进了面试。但是,面试答得一塌糊涂,最终败北。此前,这哥们因为在机关较长,多次找领导要求在提拔中予以考虑。这下好了,因为考得一塌糊涂,领导自然有了堵住“悠悠众口”的理由,“给你机会了,你自己没有把握住,怨谁!”
以上说的几个事儿,好像都和考试或者汇报工作。所以,有的可能会认为这是面子活儿、虚功夫,在诱导干部玩花活儿,搞华而不实。
我想说的是,真不是这个意思。传统的理念是,“巧言令色,鲜矣仁”,认为话说得好听的肯定不是好人。但是,如果没有内容、学识打底子,他能说出个什么花儿呢。
既然大家认定我只会说考试上的事儿,我还用考试做例子。前两年,我们市搞了一次乡镇长公开选拔。其中,我们这儿所谓的“笔杆子”,为主要领导服务的,也参加了考试。大家都以为他应该能够胜出的,特别是笔试成绩出来后,这家伙的笔试成绩高出那些加分后的乡镇干部成绩十来分。
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哥们面试中被涮掉了。面试据说答得很一般,让看好他的人大失所望。据他们单位的领导说,按说像他这样的机关干部,应该能写能说的,但是到了面试现场一看,与来自乡镇一线的干部差距太大了。无论是气场,还是回答。
面试的问题,除了自我介绍,还有两个问怎么拆除违法建设,怎么处理和村组干部的关系问题。这哥们显然没有答好。
作为机关干部,这些问题,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怎么能够视而不见呢?如果平时留心,多与人交流,会至于一塌糊涂吗?
最后,说一个不是考试的例子,以“自证清白”。两个哥们,同时借调到上级部门。因为衙门越大,形式越讲究。A哥们大大咧咧地,以为只要干好交办的事儿即可,对于一些小事儿不注意,比如文件的排版格式。而B哥们呢,主动收集了一套该部门常用的排版格式。A挨了几次批评后,才知道向B学习。而B呢,从没有因为这被批评。
后来,结果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努力的人都有回报,A走人、B留下。结果是,两个人都离开了。虽然这样,B在上级部门那里留下了一个更好的印象。
至于将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是,想来B应该不会混得很差。
结语。我想说的是,如果在机关,如果想出人头地,一方面要学会做小伏低,另一方面,就是要注意留心、学习。这个留心,不是或者不仅仅是我上面列举的背几个名词儿,还包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如果图的是安稳,既不想扬名立万,又不想许身家国,谁也怎么不了你。但是,那样,时间长了,也没有什么意思。毕竟,进了职场,不进则退,甚至进得慢了也被人认为是退。
你说你淡泊明志,但别人老是把你提留出来和其他人比比上下,你再宁静致远,也被他们比较得心生涟漪。
所以,小伙子们,既然进了公门,就好好修行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