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讲过:自杀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决没有不预备要自杀的人所藐视的那么轻而易举。
既然不预备自杀的人无法理解,而我又正好还没想过要自杀,那么讨论一下自杀这种话题,实在不应该去研究自杀成败以外的任何事,尤其不好揣测自杀的人。所以我就想到“自杀的方法”——但是基于我并没有预备自杀,更没有尝试过体验过自杀,讲“方法”也不合适。这样,我就想到数落数落“自杀的死法”。
关于“自杀的死法”这里要补充一点:作为一个话题,它将意味着我要讲到的自杀,都是一些“成功的自杀”,因为成功了才会死,所谓“死法”则必是已做成了自杀的事实、并且得到了自杀的效果。
我还有要补充的:就是做个题目说“常见”,其实我还未亲见过自杀这种事,尽管听得不少,我还是无法想象站在现场的境况会是如何的。
知识分子喜欢沉江,江河湖塘都算,俗话说“跳河”、“跳水自尽”。我们是讲传统的,讲传统大概上有一部分,是随例——古时候有人这样做被传颂,被认可,那么我们也要这样做,才能显得自己在行为上多少有点抱负。我曾想,“跳水”自杀会不会从屈原开始?会不会因为屈原跳过水,王国维、老舍、李广田等人才会想到跳入湖里去?
但我发觉我这样理解“死法”并不好,要照这样的思维,那么其他自杀的死法都需要去找一个“始作俑者”,像“割脉”、“服毒”、“吞金”、“开煤气”、“上吊、”“自焚”、“卧轨”、“跳楼”……这么多种死法如果都要弄清楚由来,可大大地头疼了。
其实诸多自杀的死法不用细说也可以从名称上顾名思义、一目了然。我还是来说说我如何想到讲这么一个事情吧。
昨天有个新闻,“四川泸县15岁少女跳楼身亡”,该少女从高楼坠下,其父想去接住她,不幸被砸死。此事件成为热点并不是因为在同类事件中多了“跳楼砸死父亲”这样的“新鲜看点”,相反恰恰是因为老生常谈的“花季轻生”使得这一事件从标题开始就直击人心。闻者悱恻,是因为这种事情一而再地发生。
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总是发生这类事件?
倘若让我为这个问题作答,我想说,既然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何不抛开问“为什么?”而承认它发生了、并且以哲学思维权当这是一次“偶然事件”。哲学里世界没有“必然”,哲学的存在就是因为想要找到“必然”,可找来找去只有“偶然”。
假设这个新闻讲的事件,是一个“偶然事件”,那么它就必定会发生。区别在于这个跳还是另外一个跳,今天跳还是明天跳?
平心而论,王国维也好,老舍也好,他们活着的时候一定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要跳到湖里去死掉,那一天他们终于没有过完、跳到湖里结束生命,是“偶然”的。不但他们想不到,任谁也想不到。既然大家都想不到,又怎么好意思去讨论那些“真相”啊,“动机”啊?
有些事因为是“偶然”的,我们闻说会难过,因为这并不是一定要发生的事;而又因为它已经发生、必定会发生,我们又会对这种事采取一种“平常心”的应对方式——真奇怪。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