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这本书我连续读了两遍,读完第一遍,马上又读了第二遍。
这本书出现在各个必读书单中,分类为励志书籍。我在第一遍读的时候多次都想弃读,因为对一个不怎么读书且对那个时代的英法文化不太了解的人来说,开头对绘画艺术文学的描述实在勾不起我的兴趣。
“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
之所以读第二遍,并不是说这本书有多么地吸引我,恰恰相反,第一遍的阅读感受除了我对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有极大的不认同外,并没有任何读书感受,更没有体会到励志。所以我读了第二遍,想再去寻找之前遗留的细节以此来改观我对这本书的印象。但此期间,我翻看了许多书评,当然有许多人认为主人公是一个伟大、令人敬佩、可望而不可及的人;也有很多人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认为主人公很恶心。
这本书被看作是以画家高更为原型的传记类虚构小说。我看到书评中有人写到,作者是想通过构造书中人物的方式向我们展示那个时代的故事。小说源于生活,并不是所有小说都有一个引导作用,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而毛姆写的小说也更是侧重于描述,而不是评判。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作为作家的“我”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认识了还未成为画家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之后。通过偶遇、交流、打听等多种方式“经历”了主人公从典型经纪人到伟大画家的转变。思特里克兰德以一个古板经纪人的身份出场,作者用晚礼服穿在他身上极不合身来埋下伏笔。在毫无征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情况之下,他抛妻弃子,独自一人,远离伦敦,来到巴黎,开始他孤僻的绘画生涯。如果他的妻儿是英国传统的代表,那么主人公这一举动正是彻底摆脱了传统的束缚。离开伦敦后,他放飞自我,完全不顾及其他任何人的感受和想法,没有感恩、没有愤怒、没有不满,只一心沉浸于作画。他不在乎名利,不在乎画作会不会得到其他人的认同,不在乎生活的舒适度,甚至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在巴黎,他被动拆散了无比欣赏并拯救了他生命的戴尔克·施特略夫的家庭,最后把施特略夫的前妻、他的“一时情人”——布兰奇逼迫自杀,就像他当初抛妻弃子时一样,毫无羞愧之心。作者这样描述他这一行为:“他的情感很强烈,有时欲念会攫住他的身体,逼着他去纵情狂欢一阵子,但是他却痛恨这剥夺了他宁静和自持的本能。他甚至痛恨诱惑他放荡的那个不可获取的女伴。”虽然这样,主人公还是在他最后的栖身之地娶妻生子了。作者认为他找到了一生的归宿,他从后任妻子身上得到了他所有想在女人身上得到的东西。最后他以一种极其痛苦的方式死在了塔西提岛。
这本书让人看得很纠结,从艺术领域,思特里克兰德无疑是划时代的巨人;但就现实社会而言,毫无疑问他是个人渣。这本书虽然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从侧面写出了他在艺术领域的伟大之处和多处伏笔都暗示了他伟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最终让他取得了成就。虽然这些成就都是他死后才有的,但他不在乎这些,只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任何人。因为他死前要求把他自己最得意的巨作一把火烧掉。
我认为这本书,“月亮”和“六便士”,“理想”与“现实”必须并存。如果全世界所有人只有“理想”,那世界会陷入一片混乱,所有人只根据自己的内心走,良知和法律不再起作用;如果只有“现实”,那我们将不会进步,这个社会就会停滞不前,我们都可以从现在遥望到几千几万年后的生活。
如果真要将此书冠以“励志”的头衔,那么主人公的坚持、追求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心中要有自己的“月亮”,并为之付出行动。这枚“月亮”是纯洁的,不是为了赞誉、为了面子,而是只属于自己的内心。但追求也并不能只是一味追求,因为我们依赖于社会,我们无法摆脱。只有怀揣“六便士”去追求心中的“月亮”,才是我们真正所要追求的和现实社会真正进步的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