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c63222b2b51b79e9.jpg)
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经历,唐朝有位诗人,仕途坎坷,还蹲过大狱;他去过疆场、从军守边好些年;唐朝边塞诗首推王昌龄、岑参、高适,但他写边塞诗更早,开边塞诗一代诗风;唐朝著名诗人里,寿命超过60的不多,他做到了;三次军旅,超过大多数著名诗人,最后一次兵败,人也下落不明……这个诗人就是骆宾王。
咱们中国人小时候最早知道的古代诗人,位列“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应该算一个,他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是很多人背诵的第一首古诗。
据说这首《咏鹅》是骆宾王7岁时写的,可见他是个神童。
“初唐四杰”都是神童。王勃6岁能文,下笔流畅,时人赞为“神童”;杨炯10岁时应弟子举及弟,被举神童,成为被朝廷认可的神童;卢照邻似乎没有神童的光环,但幼读诗书,10岁时就远赴江南随大儒学习经史书籍,也很了不得。
现代人看,四杰里,王勃的名气和成就好像最大;四杰的排名,“王杨卢骆”也似乎是公论。但在当时未必如此,杨炯就说过“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这话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议者谓然”)。关于排名的记载也不一,同为初唐著名诗人的宋之问最早提出四杰的排序,即“王杨卢骆”,而当时的宰相、文坛领袖张说则把骆宾王排在首位。
不管怎么排、怎么论,骆宾王的成就之高还是被大家认可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1843c24c65b06544.jpg)
神童骆宾王长大后,却一直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他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名落孙山,一生中担任过县主簿、县丞等小官,稍微显赫一点的是侍御史,但又因得罪武则天而入狱。晚年愤而加入讨伐武则天的队伍,兵败后不知所踪。
骆宾王经历之丰富,足以笑傲初唐四杰中的另外三人。
唐高宗永徽年间,20多岁的骆宾王在道王李元庆府里当差,属御用文人的角色,一干就是五六年。史书上记载,骆宾王“受命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就是说王爷让他讲讲自己有什么本事,他以自吹为耻,干脆一走了之。
脾气大的后果,是随后的闲居,足有十年之多。
唐高宗显庆(656-661年)年间,契丹多次侵扰边境,东北辽阳一带战事不断。骆宾王的朋友郑少府远赴边疆从军,骆宾王写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诗为他送行:
边烽警榆塞,
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
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
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
徒歌易水寒。
报警的烽火刚燃起,郑少府就随唐军到了前线。郑少府不是书生,也不是一般的军人,在骆宾王心目中,他就是侠客,豪爽迅疾。看他白马玉鞍、箭穿柳叶、剑落星霜,敌人望风而逃。
这首诗写得有声有色,词句华朗,格高韵美,实为唐朝边塞诗的精品。
从这首诗看,骆宾王对边塞军旅生活很向往。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695326b8059f84fa.jpg)
闲居虽然自在,但吃饭成了问题,总得挣钱养家糊口吧。于是,骆宾王通过给朝廷高官写信自荐,当上了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唐高宗时改门下省为东台,详正学士主管仪礼校正事),这时他已40有余。奉礼郎是九品小官,属太常寺,负责朝会、祭祀之礼,但好歹算是公务员了。
40多岁当上了公务员,是晚了点,可要是顺风顺水,还是有升迁机会的。但骆宾王生性侠义正直、嫉恶如仇,这官才当了半年多,就因一件小事被罢了官。
机会又来了。一年后,吐蕃大举入侵,朝廷发兵讨伐。骆宾王找吏部侍郎裴行俭提出想从军出塞,很快就批准参军了。
骆宾王有很大诗名,年龄也过了40,居然从军报国,让大家很是感动。著名诗人李峤赋诗《送骆奉礼从军》为他壮行。秋初,骆宾王随军出发,远赴西域,李峤再次为其饯行。骆宾王大受感动,写《别李峤得胜字》相送:
芳尊徒自满,
别恨转难胜。
客似游江岸,
人疑上灞陵。
寒更承夜永,
凉景向秋澄。
离心何以赠,
自有玉壶冰。
这本是首五言律诗,后来的《唐音》、《唐诗品汇》截后四句另为一首,题作《送别》。
骆宾王已过中年而开启军旅生涯,他自己也豪情勃发,写《从军行》表达其志,气魄宏大、慷慨激昂:
平生一顾重,
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
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
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
唯当死报君。
他穿越玉门关,直抵轮台(今属新疆)。这一去又是好几年,这一时期,他写了不少边塞诗,慷慨激昂、雄浑豪壮、苍阔悲凉,尽在诗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5fbe8addc7963c63.jpg)
《夕次蒲类津》,写傍晚行军至蒲类津停留,有感而发:
二庭归望断,
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
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
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
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
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
空令汉国羞。
蒲类津是渡口名,在当时的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燕颔,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颔,下巴。相士曾说班超“燕颔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
诗人黄昏远望,离家万里,满腹愁思客。但苍凉辽阔的边景、烽火连连的塞外,却激起他卫国戍边的豪情。结尾四句,诗人希望能像班超那样立功封侯,而不做投降的李陵让大汉蒙羞。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614718edc3a0f74e.jpg)
久戍边塞,远离京城,思乡之痛时常扎心,他写的《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就悲戚多了:
忽上天山路,
依然想物华。
云疑上苑叶,
雪似御沟花。
行叹戎麾远,
坐怜衣带赊。
交河浮绝塞,
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
归期未及瓜。
宁知心断绝,
夜夜泣胡笳。
登天山远眺,愁闷情绪来袭,自然也就想起了京城的美好。天山的奇美景象他都会和京城联系起来:明明是云,他眼里却像上林苑中浓密的树叶;明明是雪花,他眼里成了京城护城河里随波流落的落花。戍边艰苦,以至于衣带渐宽;荒僻塞外,和京城里的花团锦簇、车水马龙怎么比?边塞的军旅生活漂泊不定,回归的日子还有多远?结尾写胡笳,悲从中来,余韵悠远。
唐朝不少人写边塞诗,但没几个人去过天山。骆宾王的天山诗,足以和岑参媲美。
其实, “初唐四杰”中只有骆宾王从军在边塞生活过,并亲历过战场,笔下有天山雪、戍楼寒,烽火楼台、边庭落日,金戈铁马、大漠狼烟。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391671d078340381.jpg)
从西北回来后,骆宾王入姚州道(今属云南)大总管李义的幕府当幕僚,再入军营。这时他的文笔用上了,平定边境战乱的文檄多出自他手。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骆宾王结束了十几年的军旅生涯,回到长安。虽然远赴边塞,却没有建功立业,带着军旅风尘,他当了武功县主簿,后来又调到长安,还是当主簿,在关中一带辗转。
三年后时来运转,骆宾王由县主簿跃升为六品的侍御史,负责纠举百官。此时武则天把持朝局,骆宾王很不满,借上疏论事,对时局多有讥讽,触忤了武则天,于是被诬贪赃,罢官下狱。
在狱中,骆宾王写下不朽名篇《 在狱咏蝉》以明志: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前有一段序,叙说作诗的缘起,是一篇很棒的骈文。
在诗里,骆宾王赞美蝉的高洁,以蝉喻己,抒发出品行高洁却遭诬陷的悲愤之情,表达了昭雪沉冤的愿望。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露水重,想飞也飞不动;风声大,蝉鸣之声容易被淹没。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却又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表面写蝉的处境,也比喻他自己所处的环境。骆宾王把和自己融于一体,达到了咏物诗的圣境,难怪这两句诗能名动天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bdff5f43544fcec0.jpg)
骆宾王挺幸运,仅一年,朝廷改元,大赦天下,58岁的他被释放出狱。
这年冬天,他去了一趟幽燕,途经易水时想起荆轲的悲壮,触景生情,作《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一年后,已过花甲之年的骆宾王被朝廷放逐到临海(今浙江临海),出任临海县丞。
现在的临海市东湖畔,有一座骆临海祠,是为纪念骆宾王而建。我到临海,必去瞻仰这位先贤。进得门内,左边有咏蝉亭,右边有为咏鹅池。正面是祠堂,门口有对联:“一抔之土未干,羽檄撼人心,长留天地英雄气;四杰其名无忝,华章适时代,不尽江河浩荡流。”入门正中骆宾王的铜像临风而立,铜像后面是骆宾王的千古名篇《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上方高悬“亘古一檄”匾额。祠内布局巧妙,几处设计,串联起骆宾王的一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5bc6340fade6deda.jpg)
临海山清水秀,但也没能拴住骆宾王。他在临海没待多久,就再次从军,投入讨伐武则天的队伍。
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中宗,自己临朝称制。当年九月,唐朝开国功臣李勣之孙、英国公李敬业(徐敬业)在扬州起兵,自称大将军、扬州大都督,以勤王救国为名,讨伐武则天。骆宾王投奔其中,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亦称《讨武曌檄》)。檄文语言犀利,节奏紧凑,慷慨激昂,为后人称道。骆宾王还写下了《在军登城楼》,抒发同仇敌忾的豪情:
城上风威冷,
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
歌舞入长安。
当年十一月,李敬业兵败被杀。至于骆宾王的下落,说法有多种:
《资治通鉴》说他与李敬业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说他“亡命不知所之”;《本事诗》则说:“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还有一说为骆宾王跳水逃生,亡命于“邗自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隐姓埋名。
江苏南通狼山有骆宾王墓,前两年去狼山时拜谒过。墓前石牌坊上书对联“碑掘黄泥五山片壤栖,笔传青史一檄千秋著”,概括了骆宾王的一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6bffc05e26e1f8a1.jpg)
有一种说法,兵败后,骆宾王打算从长江口逃亡高丽,行至海陵(今泰州)遇大风,船无法东行,将士哗变,众人跳水逃生。追兵将领怕承担追捕不力的罪名,杀了与他相貌似的人交差,骆宾王得以隐名活了下来,死后葬于南通。
骆宾王的墓是明末南通一个农民在城北黄泥口开荒掘地时发现的,清朝乾隆年间隐士刘名芳听说此事,到黄泥口搜寻得之,请太守将墓移至狼山。
骆宾王在初唐四杰中年龄最大、经历最丰富、留下诗文最多,其遭际跌宕、性格磊落不羁、报效社稷的忠义,都让后世仰慕,闻一多先生称他“天生一副侠骨”。骆宾王的诗文,《帝京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在狱咏蝉》等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堪称杰作,奠定了他在唐代文坛的不朽地位。
骆宾王的诗流传下来大约120余首。后世有多人为骆宾王编辑诗文集,其中以清朝人陈熙晋编辑的《骆临海集笔注》最完备。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31175/ed6aba9ad93d9c3b.jpg)
网友评论